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成语故事大全 睡前故事10岁孩子免费听 > 第24章(第2页)

第24章(第2页)

水滴石穿

“水滴石穿”出自宋代罗大经所作《鹤林玉器》卷十。

据《鹤林玉器》记载,在宋朝时,崇阳县有一个县令名叫张乖崖。有一天,他看见一个管理钱库的库吏从钱库里出来,顺手拿了钱库一文钱装进了自己的口袋,便把那个库吏叫来查问,那个库吏爽快地承认那一文钱是钱库的,自以为这算不了什么。张乖崖要打他,库吏还不服气。于是,县令便提笔在案卷上批道:“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意思是说:一天偷一文钱,看上去算不了什么,但一千天就是一千文,绳子虽然很钝,但是日子久了,也可以把木头锯断,水从上往下滴虽然没有多大力量,但时间长了也可以把顽石滴穿。那个库吏还想狡辩,张乖崖一气之下便把这个库吏杀了。

后来,人们将“水滴石穿”作为成语,原意

是指水不断下滴,可以把石头滴出洞来。比喻虽然力量微小,但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地努力,天长日久就能获得成功。

双管齐下

北宋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里,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唐朝时,在吴地(今江苏苏州一带)有一个著名的画家,叫张璪,字文通。曾经做过检校祠部员外郎,后来一再降职,政治上很不得意。但在绘画艺术方面却很有成就。他擅长于画山水树石,在用墨方面很有研究。特别是画松树,有着独到的功夫。相传他在画松树时,能够一只手握两管笔,同时落墨作画,其中一管笔画树干或枯萎的树枝,另一枝笔画苍翠的树枝。画出的松树,生动逼真,被当时的人们称为“神品”,有着很高的声誉。

后来,人们便将张璪这种用两管笔同时作画的情况称之为“双管齐下”,并引以为成语用来比喻人们做某件事,同时采用两种有效的办法,也用来比喻人们为要达到某种目的,同时进行两种事情。

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末年大文学家陶渊明所作《桃花源记》。

东晋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大文学家陶渊明深知广大人民厌恶战争,向往安定。便在《桃花源记》中描写了一个与世隔绝、环境幽美、没有战祸、自得其乐的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文章写道;

东晋太元年间,湖南武陵地方有一个渔人,由于贪恋景色,不知不觉来到了桃花园。只见那里土地平坦、肥沃,一座座房屋整整齐齐,一簇簇桑树和竹林郁郁葱葱,田野的庄稼长势喜人,田间的小路四通八达,不时传来一阵鸡鸣狗叫之声,人们在地里辛勤耕作,孩子们在田头嘻笑玩耍,到处是一片和平宁静的气氛。人们见到这个渔人,很是惊奇。相谈之下,才知道他们的祖先是秦朝时躲避战乱来到这里的,他们安居乐业,与世隔绝,连秦朝到晋朝之间几次改朝换代也不知道。后来,渔人回去将此事报告了太守。当太守派人和他一起再来寻找这块“桃源”时,已经迷失了方向,找不到了。

后来,人们根据陶渊明的这篇记载,引申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多用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逃避社会矛盾的场所。亦有用来形容自然环境的安静、优美。

四分五裂

这句成语见于《战国策·魏策一》中《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

战国时期,秦、楚、齐、赵、韩、魏、燕七国争雄。到后来,秦国逐渐强大,成为七国中势力最大的一国,常常主动挑起战争,威胁其它六国。当时,有一个叫苏秦的人,便游说六国,用“合纵”的计策,联合起来抗御秦国。六国的国君采纳了他的策略,联合了起来,并请苏秦当了“合纵长”。这样一来,六国之间互相协助、互相支援,使得强大的秦国不敢贸然发动进攻。

这时,有个名叫张仪的魏国人跑到秦国,针对苏秦的“合纵”,向秦王提出“连

横”的主张。被秦王请为宰相。

张仪为了实现其“连横”的计策,跑到了魏国,对魏王说:“魏国土地不足千里,人口不到三十万,国内交通不算发达。而且处于楚、韩、赵、齐四国之间。不管与这四国中哪一国关系搞不好,都会遭到进攻。与他们联合,必然导致国家四分五裂。”

接着,张仪又分析了苏秦的“合纵”不能持久,劝说魏王和秦国结成联盟,以免遭到亡国的危险。最后,终于说服了魏王。张仪凭着他的一张嘴,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地游说,终于破坏了六国的联盟,达到了各个击破的目的。

后来,人们便把“四分五裂”作为成语,形容主张不一致,行动不统一。

四面楚歌

这句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楚汉相争时期,经过多年的反复争夺,刘邦终于扭转了败局,摆脱了被动挨打的地位,在军事上取得了主动权,并得到了其他诸侯的支持。

公元前202年,刘邦会合韩信、彭越、刘贾等各路兵马,乘着项羽军队向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开拔的机会奋力攻击,终于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县南)这个地方将项羽团团围住。这时,刘邦方面兵强马壮,粮草充足,项羽方面不但兵马很少,而且粮草也几乎没有了。刘邦又让汉军唱起楚国的歌子,造成楚军的误会,以动摇楚军的斗志,项羽果然上当。夜里,项羽听到四面包围的汉军都在唱楚国的歌,大惊,说:“难道刘邦已经占领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楚人这么多呢?”说着,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中喝酒解闷,并与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作别。

当夜,项羽带着八百多名骑兵突破重围。天明,刘邦发觉,派兵追赶,最后,项羽只身逃到乌江江畔,走投无路,自杀而死。

后人根据这个故事中项羽垓下被围的情节,引申出“四面楚歌”这句成语,比喻孤立无援、四面受敌的窘迫处境。

生吞活剥

“生吞活剥”出自唐朝刘肃所作《大唐新语·谐谑)》。

唐朝初年,河北枣强县(今冀县)县尉张怀庆喜欢抄袭著名文人的文章。有一个名叫李义府的人写了一首五言诗,原文是:“镂(读lòu漏)月成歌扇,裁云作舞衣,自怜回雪影,好取洛川归。”张怀庆将这首诗改头换面,在每句的前面加上两个字,变成一首七言诗:“生情镂月成歌扇,出性裁云作舞衣,照镜自怜回雪影,来时好取洛川归。”这种明目张胆的抄袭行为遭到了人们的鄙弃,有人讥讽张怀庆的这种抄袭手段是:“活剥张昌龄,生吞郭正一。”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生吞活剥”这句成语,比喻生硬地搬用或抄袭別人的言语或文章。现在多用来比喻学了别人的东西不能消化吸收,只知生硬地接受或机械地搬用。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出自《后汉书·冯异传》。人们引用这个成语,是用来比喻在这里失败了,在那里却得到了胜利。

公元25年夏,汉光武帝刘秀夺取了农民起义的成果,建立起东汉政权。接着,刘秀又把屠刀指向农民起义军,特別是赤眉军。

公元26年春,由于军粮短缺,樊崇不得不带领几十万赤眉军离开长安,向西挺进。但是,由于隗嚣率兵占据天水郡拼命阻击,使起义军难以西进,只得又退回长安。这一年冬天,赤眉军的粮食供应仍然十分困难,不得不于十二月引兵东进。刘秀看到邓禹多次败在樊崇的手下,便改派冯异代替邓禹,率军西进,在华阴一带与赤眉军相持达六十多天,经过几十决战斗,各有胜负。起义军虽然有个别将领带领少量部队投降了冯异,但是,双方兵力仍然相差无几。冯异准备用招抚的手段引诱、分化起义军,但邓禹、邓弘不听指挥,带着配合作战的军队向起义军进攻,被起义军用诱兵之计打得大败,冯异率主力救援,由于士卒又饿又累,被起义军打得落花流水,邓禹只带领二十四骑逃到宜阳,冯异连战马也弃却了,只带着几个人,逃回营寨。

后来,冯异重新集结了军队,又让一部分部队改扮成与赤眉军相同的装束,在两军相持的时候突然出击,起义军分不清敌我,遭到重大损失。只剩下十几万人,又在宜阳被刘秀重兵包围,在粮尽力竭的情况下,投降了刘秀。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