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二十四岁的高適进京了。
没有银鞍白马,没有雕车美女,除了一匹瘦马,只有几本旧书。
高適,很穷。
他也曾经阔过。
祖父高偘官居左监门卫大将军,正三品高官,在禁军系统里吃得很开。无奈老爹能力有限,官只做到韶州长史,还英年早逝。
从“官三代”生生沦为“穷一代”,失去固定收入来源的高適,只能灰溜溜地离开城市,返回故乡高家庄生活。
农村的生活节奏很慢,可以很闲散,前提是把地种好,才能把饭吃饱。
贫困户高適的烦恼却不在于填饱肚子,他几乎每天都要面对一道纠结的选择题:读书还是种地。
选择种地,意味着荒废学业;
选择读书,必然招来质疑。
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家人看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粗茶淡饭,娶妻生子,人生基本能望到头。
志气很高的高適却拒绝做一个种地娃,不想陷入“种地—攒钱—娶妻—生子—种地”的死循环。多数情况下,他都不愿荒废时光,选择默默关上房门拼命苦读。问题是,那个年代没有扶贫工程,不去种地只会越来越穷。
“饭都快吃不上了,还看什么书?”来自街坊邻里的质疑总是直白而伤人。每天一大早,从高適门前经过的街坊四邻听到琅琅读书声,总会忍不住质疑几句:“高家这小子,耕地耕得歪七扭八,还整天不愿下地。你说连种地都种不好,读书能读好吗?”
读书和种地,哪有什么必然联系呢?这个道理,其实谁都明白。他们的质疑,不针对读书,只针对生活小圈子里的异类。
伤人的话,高適只能装作听不见。他很少因成绩优秀受到表扬,却经常因笨手笨脚遭到批评。
这样的日子也不知过了多久。直到有一天,高適丢下了课本,收拾好行装,又向亲戚勉强借够了盘缠,然后毅然决然地进京了。
伴随他离去的,仍然是一片质疑声:“你看那高適,读了几天书就想做‘京漂’,进京寻找机会,机会怎么会留给他呢?看吧,迟早得灰溜溜地回来!”
大唐盛世,有志青年们总是满怀豪情,“漂”入首都寻求出路。
踽踽独行的高適,从家乡渤海郡“漂”入长安,为的正是闯出一片天地,追求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生活。
年关将至,繁华的长安街头更添了几分喧嚣。
琼楼玉宇、宝马雕车、繁华的商业中心,满大街的胡人、遍地的美女……强烈的视觉冲击驱散了高適身心的疲惫,他决定找间酒肆好好吃上一顿。
“小二,一碗汤饼,再来二两黄醅!”
“客官,汤饼加不加肉?”
“嗯,加吧。”
高適正津津有味地吃着汤饼,突然听到有人喊了一声:“快出来看啊!公子哥儿们结伴出游啦!”
他来了,他来了,他骑着骏马奔来了!
众人赶忙丢下碗筷,跑到街边看热闹。这帮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京城土豪,个个骑着高头大马,身着华丽锦袍,挥动着镶金的马鞭,风一样地从人群中飞驰而过。更有甚者,还时不时漫天撒钱,让众人去捡。
在一片嘈杂声中,高適在心里暗自鄙视:有钱了不起吗?!
可转而一想:有钱多好啊!
回到酒肆,看着寒酸的酒食,高適胃口全无,给店家结了账,就匆匆找了间“京漂”聚集的旅舍,暂时安顿了下来。
这一晚,旅途劳顿的高適却失眠了,出身的巨大差距让他内心极不平衡。大唐读书的学子千千万,试问有谁不希望功成名就、一掷千金呢?
这一晚,高適写下了人生第一首诗,名字很苦涩——《行路难》:
长安少年不少钱,能骑骏马鸣金鞭。
五侯相逢大道边,美人弦管争留连。
黄金如斗不敢惜,片言如山莫弃捐。
安知憔悴读书者,暮宿灵台私自怜。
像我这样优秀的人,本该灿烂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