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主人公为唐时的 > 孟浩然 纠结的人生好痛苦(第1页)

孟浩然 纠结的人生好痛苦(第1页)

一盛唐那个时代,诗坛是“李杜”和“王孟”的主场。

盛唐少不了李白和杜甫,也少不了王维和孟浩然——山水田园诗派两大天王。

这四位诗人,关系还比较有趣。

杜甫崇拜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李白仰慕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孟浩然盛赞王维:“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王维却和李白老死不相往来。

相比于少年得志、独步江湖的王维,孟浩然的人生就苦闷多了,一生都在为各种问题纠结。

孟浩然的家庭属于典型的儒学书香门第。老爹饱读诗书,恪守孔孟之道。武则天独裁那阵,孟老爹认为女流篡权,于礼不合。

伟大的孔圣人说过:“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跟着不遵礼法的皇帝混,实在有违圣人教诲。

因此,孟老爹一直不愿入仕,他在山清水秀的襄阳涧南园修建房屋,清闲避世。

出生在这种儒学氛围浓厚的家庭,孟浩然从小就能接受到正统的儒学熏陶,学习成绩始终优异。孟老爹还经常给他灌鸡汤:“孩儿啊!我孟家世代习儒,以入仕为核心要义。为父这辈子是没机会了,不像你,赶上了好时代,光耀门楣的重任,就全指望你了。努力,努力,千万别让为父失望!”

年轻的小孟是个乖宝,老爹怎么安排,他就怎么执行。

十七岁那年,小孟参加襄阳县试,轻松拿了个第一。主持本次县试的官员,正是时任襄阳刺史、年高八十二岁的张柬之。

张柬之可是当年“舍得一身剐,敢把天后拉下马”的一代猛人,武三思得势后,张柬之被贬罢相,来到襄阳守牧一方。

张柬之看完小孟的试卷,他对这位文笔极佳的年轻人印象深刻,特意邀请小孟来府上详谈,勉励他继续努力,早日步入仕途。

孟浩然感念前辈的欣赏,发誓要一举成名。他秒开“学霸模式”,认真复习知识点,一心为半年后的府试做准备。

就在此时,张柬之再次接到贬黜的圣旨,下一站:新州。

老人家都八十多了,以垂死之躯赶赴广东,这简直就是政治谋杀!

孟浩然出离愤怒了。张柬之不正是扶持你李家夺回皇位的大功臣吗?你不懂得报恩就罢了,有必要把人置于死地吗?!

原本对入仕充满热情的孟浩然,开始感到有些纠结。

唐中宗神龙二年(706)七月,距离襄阳府试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孟浩然再次听到噩耗:张柬之刚到新州没几天,唐中宗听信谗言,又将帝国的恩人流放泷州。

张柬之年事已高,却要戴着沉重的枷锁,每日翻山越岭步行几十里,加上岭南瘴气湿重,酷热难当,还没到泷州,张柬之就一头栽倒在山岭之间的泥泞古道上,再也没有起来。

难道如此昏庸的君王,就是我日后要宣誓效忠的吗?孟浩然突然对国家、对朝廷,陷入深深的失望和愤慨。

还有十天就要考试了。孟浩然无比纠结,是参加府试还是弃考呢?

他不得不进行衡量。

首先,应付这种考试,他自己很有把握,毕竟只是府试,牛人很少。

其次,他必须考虑家里老爷子的感受,老爷子活了大半辈子,只盼望自己能科举及第,为孟家光耀门楣,如果弃考,老爷子肯定很难接受。

纠结之中,他想到一句圣训,子曰:“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既然朝廷无道,何必要勉强做内心拒绝的事呢?陶渊明说:“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与其中了进士与奸佞为伍,还不如选择洁身自好。

孟浩然罢考的消息,迅速成为襄阳城一大热点新闻。

众人的评价,孟浩然可以无视,可他一进家门,就要面对老爷子疾风骤雨般的猛批:“你是不是傻?”“你愧对列祖列宗!”“看你以后怎么发展!”

孟浩然感到“压力山大”,决定暂时离开家,外出放松放松。除了亲近大自然外,娱乐场所自然也不会少去。

某次在歌楼听歌,孟浩然邂逅了郢州城的当红歌女,韩襄客。

韩襄客色艺俱佳,孟浩然风流潇洒,两人几乎是一见钟情。被爱神一箭穿心的孟浩然当即约上韩襄客去汉江踏春。

汉江碧水涟涟,烟波浩渺;江边弱柳扶风、花红莺啼;就连天上飘动的云,都是爱你的形状。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