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不大饮茶的,渴了常饮白开水。故乡的水好,浅淡中颇有滋味。
然而,在参加工作那一年,我将离开家门的时候,母亲送我一包茶,让我带上。我说我不喝茶的,母亲说那是自己炒制的,拿上好招待同事,还说待客没有茶怎么行。我把这包茶带到单位,有同事来访就泡上一杯,茶叶在玻璃杯里舒卷,散发出幽幽的香气,气氛温馨而融洽,我不禁感激母亲的细心和周全。
母亲的娘家在农村,她没有上过学堂,早早地就参加了劳动。母亲长得矮矮胖胖的,并不漂亮,但她和和气气,心地良善,帮父亲操持着家务,没有一丝埋怨,也没有一刻空闲。每年二三月,她就到瓦房店茶园帮忙采茶,挣1斤1毛钱的手工费,以补贴家用。母亲的手也在这一段时间变得不仅粗糙而且乌黑,却沾染了浓郁的茶香。我从此知道,为什么我品尝的第一口茶,是那样苦涩,回味许久后,唇齿间才感到香甜。
母亲很会做饭,虽没刻意学过烹调,但她做的菜总是很有滋味、让人赞叹。就连当过厨师的挑剔的祖父,也挑不出毛病。父亲没能继承祖父的手艺,是老人的遗憾,因此母亲做菜,就经常得到祖父的指点。看得出来,祖父想把自己的手艺传给母亲。母亲用南瓜馅做的饺子和腌菜烧的鱼羹,来治愈我和弟弟的嘴馋。她也经常做浓郁的豆豉和香辣的红豆腐送给街坊邻居品尝,照例能赢得赞赏。四邻也回送一些水果小吃给母亲,通常也是被我和弟弟瓜分。
祖父闲居在家,每天早上要吃母亲买的瓦房店回民老来家的椒盐烧饼,再喝上一壶母亲泡上的酽茶。祖父也给我和弟弟分食一块烧饼。我唯一不满的是当年祖父在分饼的时候不讲平均,总是多分给弟弟些。有时对于家人对弟弟的偏爱我很愤怒,而且不懂事地吵闹。母亲就常说谁让你是当哥的呢,应该让着弟弟点。在母亲的安慰下我心里释然了。长大后我也渐渐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谁让古代孝悌的思想在中国家庭里浸淫了这么久呢。于是也就知道大家庭里,当大哥的为什么一般都老实而且宽容,小弟弟为什么常常乖巧和狡黠了。
那时,我顶喜欢老来家的椒盐烧饼。那烧饼趁热涂抹上母亲做的红豆腐,热热地吃下去,再喝一口白水,简直就是天底下最美味的小吃。我也曾极其热心地向别人推荐过,现在想来非常好笑,有点像小说里所写的在冬天里向国王献晒背方法的乞丐。那时的大人们会不会笑话我的鄙陋呢?
母亲的和善为她赢得了很好的人缘。很多受过母亲恩惠的村民常常送来一些小菜,还极其热忱地邀请母亲到自家的茶园去采茶。茶叶是送给母亲的,但需要自己采摘。母亲推辞不了,稍有闲暇的时候就随他们去了,有时也带上我和弟弟。我们当然受到很热情的招待,归来时母亲的竹篓里已经盛满了鲜叶,而我和弟弟的衣兜里也鼓鼓囊囊的,不是核桃和板栗,就是炒豆和花生。
夜里,母亲就爨起柴火,刷洗干净大铁锅,倒入新鲜的茶叶开始炒制。茶叶在铁锅里噼啪作响,香味悠长。母亲不停地翻炒,看着鲜叶的绿色变深,就停止翻炒;然后将杀青好的茶叶倾入宽圆的簸箕里散开降温;最后开始揉制。这时最费工夫,散开的茶叶在母亲的掌中腾挪成茶饼,直至成团。当每一个叶片蜷曲成好看的细条形的时候,再把它们薄薄地摊开晾干。第二天,我们在干干净净的簸箕里看到已经炒制好的翠绿的茶叶,而母亲的手心手背全是乌黑的了,但她的眼神却是疲惫中带着兴奋。因为我们今年待客的茶有了。
在我的印象中,母亲似乎很少饮茶。祖父和父亲以及来客却常常喝到母亲炒制的茶。客人们也常常夸母亲不仅会做一手好菜,还会做茶,而且做得如此地道。母亲只是微笑着又殷勤地给客人的茶杯续水。从那时起,我耳濡目染继承了母亲的勤俭持家之道,学会了如何在平淡的生活中咀嚼出滋味来。
常年不在母亲身边,和家人很是疏远,我常常感到心里不安。马上要过母亲节了,我泡了一杯茶,静静地坐在窗前,在幽幽的茶香中思念起母亲来。
(刊于《中国电视报》2009年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