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新宋锦是100桑蚕丝吗 > 第三节 终南捷径 中 02(第1页)

第三节 终南捷径 中 02(第1页)

这场殿试在集英殿举行,参加的准进士、准明经多达八百二十九人。而其过程,在某种意义上也演变成了新党与旧党的一次交锋,但是最大的获益者,反而是当时根本什么都称不上的石越。

叶祖洽在策论中大谈“祖宗多因循苟且之政,陛下即位,革而新之”之类的马屁话,吕惠卿非常欣赏,排在第一位,其他如唐棣、李敦敏、柴贵谊、柴贵友、*凤这些在策论中都多多少少说了变法或新法的好话的人,则一律选在最前面。另一个旧党的考官则毫不客气的把这些人全部放到最后面。两个人的名单整个的就是一个颠倒的。虽然殿试的名单由李大临和苏轼拟好,以上官均第一,叶祖洽第二,各人的位置都有变更。但是在皇帝听宰相陈升之当面读了叶祖洽的策论之后,果然如吕惠卿所料,仍然把叶祖洽点了状元。

这名次一宣布,叶祖洽自然洋洋得意,兴奋得眼泪都要掉出来了。唐棣等人在心里暗骂“马屁精”,*凤虽与叶祖洽关系挺好,却也是嫉妒万分。当时考个状元的光彩,完全是后世不能想象的,当时的人甚至认为,就算是收复燕云,凯师而回,也不会比状元及第更加光彩。

不料叶祖洽还没来得及谢恩呢,就听有人大声说道:“皇上,臣以为以叶祖洽为第一不妥。”

众人循声望去,却是苏轼。当时把叶祖洽恨得咬牙切齿,*凤等许多人都是幸灾乐祸,唐棣等人却是暗暗担心。这当面反对皇帝点的状元,实在是极罕见的事情。

皇帝略略有点不高兴,但是他不能当着这么多准进士的面显得自己不愿意听谏言。当下强抑不快,问道:“苏卿有何异议?”

“祖洽策论诋毁祖宗,媚事陛下,以他为魁首,朝廷今后何以教化天下?”苏轼说完,又递上一篇策论,说道:“臣以为这一篇策论可为第一。”

皇帝听到也觉得有理,看了看苏轼递上来的策论,顺手交给王安石,问道:“王卿以为如何?”

王安石早就嫌苏轼太多事,老和自己做怪,略略看了一眼,上前说道:“苏轼自然才高八斗,但是所学未免不正,此次荐上官均第一不如意,便有此失礼之言,陛下岂可听信?臣以为叶祖洽进士第一,并无不妥。”

苏轼听到这话,几乎气死,正要辩驳,皇帝摆了摆手,说道:“不必多说,便定叶祖洽第一,赐进士及第。”转又问道:“唐棣、李敦敏、柴贵友、柴贵谊何在?”

众人正羡慕叶祖洽被钦点状元呢,猛听皇帝居然亲自问唐棣等四人,一下子上千道羡慕的眼光刷刷的射向唐棣等人。这四人绝对想不到皇帝会亲自问起自己,慌了个手足无措。勉强学着之前礼部官员教会的礼节,上前叩首跪安。

“诸卿,《论语正义》可是诸卿所著?”皇帝倒也直爽,直奔主题。众人这才知道原因是皇帝欣赏《论语正义》而来的,*凤又是后悔又是嫉妒,如果目光可杀人,只怕唐棣等人已死了无数次。

唐棣等四人对望了一眼,万想不到皇帝开口就问这个,因四人一向以唐棣为首,便由唐棣上前答道:“回禀陛下,臣等具名而已,真正的著者实为石越一人。臣等不敢贪功。”

皇帝一听,倒有点吃惊,这《论语正义》几个人合著,已经让人不可思议,此时说是一个人写的,更加惊世骇俗了。当下便追问其中原委。

李敦敏答对最是机敏的,便由他把前事一一说明,不多时便把事情说得一清二楚。皇帝与王安石等人虽然吃惊,却也不能不信,殿中的士子们虽不敢交头接耳,但是心里也是非常的吃惊。一时间这数百进士的风头,竟全被一个场外的石越给抢走了。直到叶祖洽等人代表新进进士们谢恩、游街完毕,人们所谈论最多的,还是《论语正义》实际上是由石越一个人写的这件事。

※※※

第二天王安石去见皇帝的时候,袖子里已经揣好了一份奏章,是推荐石越赴博学鸿儒科试的。曾布和王安礼对石越的评价都不错,王安石也有一份爱才之意,而从他的好友唐棣等人的省试、殿试策论来看,对于变法,也是支持的。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虽然曾布说石越对于新法一直不置可否,但是看看他好友的态度,应当可以想见他本人的政治立场了。

皇帝赵顼今天心情还不错,王安石一进来,他就递过几个本章给他,王安石接过来一看,原来都是荐石越试博学鸿儒,请朝廷开特科的。王安石当下就有几分不悦,因为按理这种奏章应当由中书省先看,做好记录再送给皇帝的,再一看署名,几份奏章分别是陈襄、欧阳修、苏轼、司马光,心里就更加不痛快了。因为这几个人都兼有馆阁之衔,所以直接给皇帝递本子,也不算有错。但是这种小事都要避开中书,显见得这些人和自己主持的中书省有多大的隔阂了。

王安石还没来得及说话,皇帝已经兴冲冲的开口了:“这个石越不过二十多岁,有这等才学,实在是罕见。苏轼说他身世可悯,可是见解与气质,皆是人所不能及。既然依例这个石越不能参加科举,那就为他开个特科吧。王卿以为如何呢?”皇帝说这番话,显是苏轼把石越的身世都和他说了。

王安石没来由的感到一阵的不痛快,不过司马光虽然和自己政见不合,他心里还是知道自己这个老友是挺有知人之明的,既然连老友也举荐这个石越,自己本意也是想举荐的,那也没必要反对吧。只是他骄傲的个性让他耻居人后,当下淡淡说道:“臣无异议。”不过袖子里那份表章,他已经决定扔到垃圾堆里去了。

此时君臣二人还有更要的事情要谈,三月份在进士科上新党和旧党的明争暗斗并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孤立的事情,而是忠实的反映了朝政的现实。以御史中丞吕公著为首,监察御史里行程颢、张戬,右正言李常、孙觉等一批台谏官员屡次上书,极言新法之失,其中颇有言辞激烈之处。虽然王安石现在只是参知政事,副宰相,但是实际上政事堂的事务已经以他为主,而新法更是他主持的,这次弹劾根本就是针对他王安石而来。只是御史中丞骂宰相,就算是当面弹劾,宰相也只能谢罪而已,这已是宋朝的惯例,因此王安石也无可奈何,这件事只能交给皇帝处理了。

自王安石为相推行新法以来,反对之声不绝于耳,去年王安石便用“征诛”之术,把一批敢为仗马之鸣的官员给贬出朝廷了,没想到没几天,这反对的声音又来了,看样子不把御史台给控制住,始终是不行的。王安石暗自想道。这样一批一批御史的贬,好说不好听呀。不过御史的任命权,始终在皇帝手中……想到这些烦心的事情,王安石已经没有什么时间去想石越了。

※※※

当宣诏的使者来到桑府的时候,把桑家上上下下都吓了一跳,虽然苏轼事先知会了石越一声,但是石越却当做没听见,根本没往心里去的样子。此时使者真的来了,连忙草草在院子里设了香案,跪听接旨。

听到宣诏使者好不容易念完那一段骈四骊六的东西,石越若不是事先听苏轼说过,绝不会听懂这诏书是让自己去试博学鸿儒特科的。真不明白那几个写诏书的人这么麻烦做什么?

使者念完之后,便等着石越领旨谢恩,然后自己好讨喜钱。不料等了半天,石越一点动静都没有,他把一直盯着天空的眼神向地下看去,石越早就不见了。当时使者就知道不对了,上个月司马光不接诏,害得那个宣诏的仁兄跑了九次,现在这一位看样子又是不打算接诏了。使者无可奈何的左盯盯右看看,看到桑俞楚年纪最大,便冲他说道:“这位,快去叫石公子出来领旨吧。咱家好回去邀差。”

桑俞楚也不知道石越打的什么主意,去也不是,不去也不是,心里一计较,朝管家桑来福使了个眼色,来福便拿了一贯钱过来,桑俞楚悄悄塞到使者手里。那宣诏使者拿手一捏,知道有一贯左右呢,说话便客气了几分。只说道:“就盼石公子别让咱家为难。”其实石越就算不奉诏,他也奈何不得。

没多久石越出来了,他走过来把手里一片折纸递给使者,跪下说道:“草民石越,劫后余生,无父无母,不祥之身,实在无意于功名,还请使者转告皇上,请皇上恕臣不恭之罪。”因说到自己的伤心之处,免不得就有几分哽咽。

使者也不敢为难,只说道:“如此咱家便回去邀旨,只是以石公子的大才,只怕还会有恩旨下的。”说罢便告辞而去。

才把使者送出大门,唐棣劈头就问道:“子明,博学鸿儒科呀?多少人求之不得,若举此科,便直接入馆阁,为何竟要拒绝呢?”当时当官的人,对于升官升得快慢,并不很在乎,而凡是能登台阁,升禁从的,官场上便引以为荣。这是北宋一代的政治现实,而一般试特科的,如贤良方正、博学鸿儒之类,一旦通过,就肯定有馆阁的美差等着,这些职位只领工资不要做事,而且经常可以见到皇帝,参赞机要,如果外放,至少也是一郡太守。真是前途无量的地方,石越竟然一口拒绝。难怪便是唐棣这样的人也有点想不通。

石越也不好解释自己的想法,只叹了口气,说道:“功名余事,富贵等闲,我竟是把这些事都看淡了。”

李敦敏本来是以为石越是效法古人,欲迎还拒,故意推辞,但是这时候见石越说话神情间有一种淡淡的落拓与伤心,心里暗叫一声“惭愧”,以为自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心里就寻思着怎生想个法子替石越开解开解,得让他振作起来才行呀。

过得两天,眼见天气渐渐回暖,地上的小草开始变绿,树枝抽出新芽,鸟类也一天天多了起来,春天的气息一日浓似一日。这也是那些文人墨客呼朋唤友,携妓踏青,聚酒高会的好季节。唐棣几个人一起商议,便决定去城东北的五丈河边上踏青,石越一直忙东忙西,其实连开封城也不过是走了潘楼街到大相国寺这一段,最远就是去了几次城西的开封府,因此也想着出去走走,六个人租了三辆马车,带了几个书僮和几坛酒菜,浩浩荡荡往从东边新曹门出城去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