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激荡1978-2008纪录片 mkv > 第54章 转载请求一稿多吃(第1页)

第54章 转载请求一稿多吃(第1页)

魏明赶紧上去接听,旁边好几个脑袋凑过来偷听,包括头上缠绷带的彪子。

原来给他来电话的是《文汇报》的编辑。

“啊?转载啊?还是两家?《广州青少年报》和《青年报》是吧,可以可以,以后不用专程问我,我全都同意,对,稿费直接汇到北大就行……”

魏明刚要挂电话,那边突然让他等一下,旁边的同事跟编辑好像说了什么,然后对方兴奋道:“魏明同志,现在又有一家报纸希望转载,是《中国青年报》,目前是三家!”

挂了电话,几位同事齐齐看向他,彪子代表大家问了一句:“啥叫转载啊?”

魏明解释:“就是一篇文章发表在某个报刊上,其他报刊觉得丫写得真好,也希望这篇文章能出现在自己的版面,所以就提出转载请求。”

彪子:“这也太不要脸了吧!”

一位前辈碰了碰彪子:“没听到吗,给钱的!”

彪子:“哦,那没事了。”

给钱是给钱,但肯定没有首发给的多,一般不会超过首发稿费的三分之一。

现在突然来了三家,相当于又多出一份《春江水暖鸭先知》的稿费,这可不是一笔小数字,比自己那辆车还贵呢。

可是一次性来了三家转载媒体,这也太反常了吧!

而且三家媒体还都不简单,《广州青少年报》是后来《广州青年报》的前身,是当地团报。

《青年报》是魔都的报纸,和共和国同龄,也是魔都的团报。

《中国青年报》来头更是大,中字头的,算是前面两个地方团报的大哥。

78年复刊后《中青报》关于张志新和张海笛等人的连篇报道成功让全国人民都记住了她们,连九月号的《儿童文学》卷首都是悼念张志新的文章。

这样三份含金量十足的报纸突然要转载自己的小说,这背后恐怕没那么简单!

所以接下来魏明借口出去转转,然后来到了蔚秀园13号公寓。

这会儿魏平安一家四口吃完饭,正在看电视,刚看完新闻联播,现在的播音员还是白云大妈十分想见的赵忠翔,他也是这档节目的第一个出镜播音员。

“小明,快进来。”晓燕婶把魏明请了进来,两个小的立即围了过来。

喜子开始碎碎念:“明哥,我的小人书已经看完了,但乐乐的口琴还能吹新曲子,我觉得她的礼物更好。”

魏明笑道:“乐乐叫我明哥哥,你叫明哥,人家比你多一个哥,待遇当然不一样了。”

喜子当即道:“明哥哥。”

魏明激灵一下子:“你别介,我承受不起,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房间里顿时满是快活的空气,魏明也跟着坐下看了会儿电视。

这会儿还没有天气预报,新闻节目后不是纪录片就是电视剧,有时候也放放电影。

现在国内还没有电视连续剧,放的电视剧都是所谓“单本剧”,通常只有一集,或者分上下集,就像是粗糙版的电影挪到了电视上。

不过现在已经开始搞译制剧了,此时电视上正在放的就是第一部引进剧,来自南斯拉夫的《巧入敌后》,一共13集。

看了一集,婶子开始哄两个小的去睡觉,魏明也说明了来意。

听到这三家媒体同时转载《春江水暖鸭先知》,魏平安先是一喜,这对侄子绝对是天大的好事,可以让他的名气瞬间传遍全国,尤其是青年群体中。

接下来他按照自己的理解给魏明分析了一下可能的原因。

“文章写得好,轻松幽默,故事勾人,且富有内涵,这当然是一方面,但另一个重要原因可能就是大环境了。”

“大环境?”

“你有没有发现,这三家报纸分别在燕京、魔都和广州。”

“发现了。”

魏平安:“越是大城市,面临的回城知青的就业压力就越大,而且不是一般的大,至今京城还有几十万无业青年,听说现在好多没工作的青年都开始搞艺术了,一个个思想偏激的很,这就是不稳定因素啊。”

果然潮流是个圈,后世没工作的人都开始当网红或者写小说了,何尝不是一种无奈的艺术。

“现在大部分无业青年还在等着国家给他们安排工作,但这真的很难。”魏平安说着拿起昨天的《文汇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