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半盏儿残酒 > 第5章 墨吏自白一(第1页)

第5章 墨吏自白一(第1页)

宝鼎八年,上元节的繁华喧嚣尚未全然褪去,节后第三日,上元灯会方奏响终章。时值正月十六,寅时三刻,夜幕仍深,都城尚沉浸在三日狂欢的余韵之中,一支精锐的神策军队伍,护送着一辆由四匹雄骏驮马拖拽的庞大官车,缓缓自皇城深处驶出。

官车之内,伍群德端坐其间,昏暗的车厢内,他的身影显得格外沉稳。这位年仅三十三岁的兵部侍郎,已身居正四品高位,身披深绯色圆领官袍,那是尊贵地位的象征,腰间悬挂的金鱼袋,则熠熠生辉,彰显着他的荣耀与得意。

然而,此刻伍群德的内心,却远不似外表那般平静如水。他怀中紧紧抱着一个银匣,精致而沉重,仿佛承载着难以言说的重荷。他已领受圣命,要将这匣中之物归还给荥侯府,随着车马的轻微颠簸,伍群德闭目凝神,心中却波澜起伏,情感交织。

报丧之事,向来被视为不吉,更何况,他此次所怀抱的银匣内,赫然装着的是他昔日挚友——已被圣人定为反贼的中兴军节度使李昊白的首级。这份重任,如同千斤重担压在伍群德的心头,让他喘不过气来。他为友人的悲惨遭遇感到深深的悲痛,同时又为自已不得不奉命行事而感到无奈与挣扎。在这条充满未知与沉重的路上,伍群德只能默默承受,继续前行,身为臣子的他,别无选择。

伍群德只觉胸口如被巨石压迫,窒息之感涌上心头。他抬手用木杆轻轻挑起官车的床帘,向外眺望,目光所及,便是那静立路旁的万年县衙。

眼前的万年县衙,门楣已显陈旧,油漆斑驳脱落,门后隐约可见的屋脊上,兽头雕像残缺不全,仅剩两三残像,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威严与风光。唯有那块御赐的“万年县”三字牌匾,依旧透露出一丝旧日的庄重与大气。伍群德凝视着它,心中涌起无限遐想。

思绪飘回多年前,当他科举中举的那一日,李昊白等挚友为他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庆祝。没有奢华的宴席,只有几坛粗劣的酒,一碟简单的醋芹,一盅散发着白胡椒香气的狗肉汤,一沓撒满黑芝麻的胡饼,以及几斤白水汆羊肉。这便是他们别出心裁的“烧尾宴”。

那时的他们,虽然贫寒,虽然不懂烧尾宴应由功名成就者设宴的规矩,但心中却充满了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伍群德清晰记得那个夜晚,皓月当空,一群朝气蓬勃的少年围坐一堂,大口喝酒,大块吃肉,欢声笑语此起彼伏。他们畅谈着各自的梦想,幻想着有朝一日能成为曲江池的贵宾,尽享天下美食。

想当年,醉眼朦胧的伍群德曾借着酒劲指着万年县衙向朋友们豪言壮志地宣誓,立志要像陆相邦、狄阁老那样成为一位好官、清官。那时的他怀揣着满腔热血与壮志凌云的气魄誓要为百姓谋福祉做一名清正廉洁的官员。

这些年里西京的名酒楼如乐游原、曲江池、杏花楼等无论是他人宴请还是自已设宴,其中的佳肴他已尝遍甚至感到些许厌倦。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味蕾似乎也逐渐退化,再美味的食物,也比不上当年月光下与朋友们共享的那顿简朴而丰盛的宴席。

或许并非美食变了味道,而是与他共度时光的人已不再是从前那些了吧?

伍群德放下车帘,收回思绪,自已中举后不久,李昊白便与当时还是栎阳郡王的陛下在西市怒杀无端宫市,抢掠良家商贾的神策军三名,先帝惠宗宠幸宦官,在宦官们的煽风点火下,本是要严惩参与殴杀的众人的,当时的栎阳王颇具侠义,一人承担了所有罪责,不仅被收回封地,褫夺爵位,惠宗仍觉得不解气,将他流放去河北涿鹿,负责看守那里的黄帝陵,参与殴斗之人中,大部分人选择了缄默,只有李昊白不惜与家中闹掰,一人一马一杆枪追上了栎阳郡王,这日后的一君一臣就这样踏上了漫漫流刑路。

当时没有人觉得他们有生之年可以活着回到西京,包括伍群德,李昊白离开西京后不久,他的调令也发了下来,他被调去湖州德清县担任县令,担任县令的那几年,是他这辈子感到最满足的时候,一点点看着被天灾与战乱摧残的德清县在自已手里重新变得秩序井然,盗匪销声匿迹,抛荒的土地重新开垦耕种,商业振兴,贫苦的人民慢慢变得富足,尽管俸禄微薄,他与妻子儿女仍然过得清苦,他感到非常知足,不会奢求更多。

“好炭啊!千辛万苦烧出来的,暖暖和和过冬啊!各位乡亲,看看这炭,火势旺,烟少,耐烧!买些回去,让家里暖和些吧!”

车窗外,一阵阵苍凉的叫卖声穿透喧嚣,悄然牵动了他的心弦。伍群德的目光悄悄越过窗外,定格在那位扬鞭驱牛、满身风尘的老迈卖炭翁身上。那一刻,记忆中已渐渐模糊的父亲形象,竟与这位老翁的身影奇妙地重叠在一起。父亲离世时,不也正是这般年纪吗?他心中暗自思量。

回想起那年,父亲病逝的噩耗如同寒冬中的一记重锤,砸得他心痛难当。那是他此生首次尝到懊悔的滋味,悔恨自已虽已功成名就,却仍无力为双亲提供该有的供养。那个冬天,家中的薪柴耗尽,老房冷成了冰窖。父亲就是在这样的日子里,为了寻觅一丝温暖,踏上了砍柴的山路,却不慎摔倒,最终被发现时已冻僵在寒风中。

那时,他初来乍到,在湖州并无可靠的人脉,更无丰厚的金钱,面对父亲的突然离世,他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发生。心中充满了无尽的痛楚与自责,他觉得自已无能,无法保护家人。他和妻子四处奔波,寻找亲朋好友,希望能够借到一些钱来安葬父亲,但却屡次吃到闭门羹。乡亲们虽然平日里感情甚好,但如今世道艰难,家家户户都没有余钱,能够帮助他们的人实在寥寥无几。最终,他无奈之下,只能走进了肆铺,贷出了一笔钱为父亲操办后事。那笔贷款,成了他心头的一块巨石,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那天他纵马冲出县衙,如同失控的疾风,直上官道,妄想着一日行千里,便能跨越千山万水,抛下一切烦恼与痛苦,再也不看这悲惨的人间世。

然而,现实却无情地给了他一击。马力终有疲竭之时,那匹平日里温顺如羊的五花马,也在他歇斯底里的疯狂驱使下,露出了不满与抗拒。

终于,力竭之后,马儿无情地将他甩下了河堤,若不是冬季枯水,河床水位尚浅,他早该被淹死,他就这样任由涓涓细流掠过自已的身躯,在河床上掩面痛哭,泪水与河水交织在一起,分不清是泪还是水。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悔恨与自责,他半生学习的圣人学说与至理,在他心中从此不再崇高,如危楼般轰然坍塌。那一刻,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与无助,他的道心从此破碎。

当他容貌枯槁地回到德清县时,只见百姓们自发地身披麻布,头戴孝巾,沉浸在一片哀痛之中。他的母亲,那位年迈而坚强的妇人,正紧紧抱着父亲的往生牌位,身旁站着他的妻子和孩子,他们一同伫立在一口崭新的柳木棺材前,无需多言,伍群德便明白了这一切。这口柳木棺材,是乡亲们用当地的木材匆匆赶制而成的,虽然它不如松木、柏木、金丝楠木那般珍贵稀有,但那份厚重的情感与尊重,却让它显得异常庄重与体面。棺材板足有三寸之厚,每一分每一寸都凝聚着乡亲们对他这位父母官略尽绵薄之力的感激。

他缓缓走近,目光在每一个人脸上扫过,看到的都是悲痛与宽慰。他的心中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愧疚与感激,愧疚于自已未能在父亲生前尽到更多的孝道,感激于乡亲们这份深情厚谊与无私的帮助。

他跪伏在地,双手紧贴着冰凉的土地,深深叩首三下,每一次都充满了无尽的诚恳与敬意。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