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明末天启大爆炸的真实原因 > 第72章 民工大军道路建设(第1页)

第72章 民工大军道路建设(第1页)

万历44年7月初7。

宜开业、动土、破土、祈福、祭祀。

北辛村香山书院工地,彩旗飘飘、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人声鼎沸。香山书院场平土石方工程、市政道路工程、还房工程全面开工。

朱由校亲自制定了建筑民工的报酬,包吃包住,每人每天30文工钱。

所有进场的民工必须严格遵守内务管理制度。男人必须剪寸头、剃胡须,女人齐耳短发。修剪指甲,早晚刷牙、每日洗头洗澡。

前三天不予发放工钱,以里里外外两套工作制服、两双千层底布鞋,外加一套棉衣棉裤棉帽抵扣工钱。90文钱远远买不到这些服装,让民工们占了大便宜。

朱由校煞费苦心,以此改善民工们的卫生状况,提高大明工人的形象。

工程所需的民工,优先招收顺天府地区失地无地的穷苦老百姓。滞留在顺天府和京城的流民、难民、乞丐,全部收留到香山书院工地安置工作,消除京城及周边地区的不稳定因素。

香山书院工地招工的消息,在王富贵等人的大肆宣传下,大量的穷苦老百姓、流民、难民、乞丐涌入,10天时间就聚集了约10万民工,后面还有源源不断的老百姓赶来投奔。

京城作为大明首善之地,天子脚下,居然有这么多失业、无业人员。京城周边尚且如此,其它天高皇帝远的地方,不敢想象。

朱由校必须想办法稳住这些快要走投无路的穷苦老百姓,给他们创造工作岗位,提供就业机会,只要有一碗饭吃,这些人就不会暴乱。

要稳定民生,只有发展经济、发展生产,扩大就业。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香山书院使命艰巨,责任重大,任重道远呐。

对于源源不断赶来的穷苦老百姓,朱由校来者不拒。给这些人一份工作,一条活路。只不过香山书院工地已经达到承载的极限,平均10多个平米1个民工。

10万民工中部分民工拖家带口,不能够从事体力活的老弱妇孺至少5000人,朱由校也不忍心将他们赶走。将老人妇女编入服装部、环卫部、后勤部,负责纳鞋底、清洁卫生、做饭烧水、带小孩等工作。

香山书院安保部在程冲斗、石敬岩领导下,按照皇普学堂的政审甑选制度,在民工大军中甑选1200名16岁左右穷苦家庭的未婚青年,男女比列4比1。

安保部队员统一穿着蓝领制服,与普通工人无异。暂时不予装备武器,仅右臂佩戴印有安保二字的红袖章予以区别。

安保部队员负责维持香山书院工地建设秩序的同时,按照皇普学堂的教育标准,进行半年的军事训练和文化学习。训练学习完成后,考核优秀的队员正式编入香山书院安保部实习,实习期两年半,实习考核合格者,正式录用。

正式录用者,每人月薪2两银子起步。正式录用前包吃包穿包住,没有饷银。空手套白狼,白嫖有名堂,以实习的名义用工,常规的套路。

朱由校对民工大军进行分流调整,香山书院工地仅保留5万民工,其他的民工进行道路大基建工程建设。

首先修建香山书院至京城的道路。

建筑研究部沿香山东路南北规划一条笔直的正南北道路,北抵卧佛寺,南达永定河卢沟桥,命名为香卢大道。位置基本同现代的西五环,全长约18公里。

阜成门向西规划一条笔直的正东西道路,与香卢大道相交,命名为阜成大道。位置基本同现代的阜成路、阜石路,全长约12公里。

香卢大道、阜成大道设计为双向六车道的碎石公路,最大坡度百分之三。通过河流时,修建钢筋混凝土大桥。

17世纪以前的古代桥梁,一般为石桥和木桥。赵州桥、万安桥、虎渡桥、广济桥等均是中国古代石桥的杰出代表,体现了高超的桥梁建造技术。

18世纪随着钢材和水泥技术的应用,促使近代桥梁建设的发展,近代桥梁分为铁桥、钢桥、钢筋混凝土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