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靖明帝 > 第474章初露锋芒的真正大魔王(第3页)

第474章初露锋芒的真正大魔王(第3页)

当尹元衡的妾郑兰贞看着那个俊俏的僧人普雨面色有些异样红的离开,见到文定王后听到她欲盖弥彰地说什么在为王上祈福时,郑兰贞心知肚明刚才发生了什么事——这里分明有些异样的气味。

她只是对文定王后说道:“夫君让妾身来问问王后,是不是该想想那个法子了。”

文定王后愣了愣,然后有些羞恼地反问:“你在要挟本宫?”

“不不不……”郑兰贞有些慌,“妾身不是这个意思……”

文定王后心中起伏不定,但想着如今始终患得患失的心情,还有尹元衡向她描述的那种地位,她还是渐渐下定了决心。

“你回去告诉他,本宫知道了!”

病成那样了,他再中中风,不令人意外吧?

接着是尹任通倭谋反,这也是局势使然、他铤而走险吧?

但尹元衡必须做得周密一点!

大戏正在大明的东边上演,而大明太子此刻也终于抵达了京师站——在陆炳的亲自护卫下,一路不再多停歇,仅仅必要休憩。

到了皇帝面前,三小只直接先跪下。

不论起因如何,事实就是太子认可了,他可能因为皇位之争有性命之忧。

这是对皇帝掌控力的不信任,这也是对兄弟情谊的不信任。

“做得对,但不好。”

朱厚熜却这么说。

“儿臣谨听父皇教诲!”

朱载墌的心里松了一口气。

做得对,说明没有原则性错误。

做得不好,那只是手段问题。

朱厚熜看向了张居正:“叔大,当时想不出更好的法子?就那么被动地先躲在一户没什么能耐的小人家?”

张居正的额头触着地摊:“小子愚钝,既已犯下大错说服殿下亲身体察海贸事,只怕万一。慌乱之下,别无他法……”

朱厚熜没作声,静静地看着他。

有时候,真正聪明的人只欠缺机会,还有一些必要的经验。

甚至有一些天才,只需要机会,他们就能在弱冠之年散发出别人一辈子都不可能发出的光芒。

朱厚熜缓缓开口:“先去安陆、荆州,伱们见的是当地士子,看朕龙兴之地的百姓这些年感受如何。再去山东,你们又看了看衍圣公府没了之后山东旧士绅还在如何扭捏,漕运大改之后的临清有何新面貌。但重要的是,这三个地方恰算是你们三人的故土。”

只有朱载墌已经站了起来,他眼角的余光察觉到父亲说这些话时,看的却是他。

“经河南,你们在那里看直道修成后的变化,蓄意打听百姓对治黄淮的看法。让他们想起祖辈遇水患的艰难,如今有了铁农具、赋役改制后的不同,见了去年新粮税银如何起运。到淮安,恰逢朕要推行新考制、新度量,你们便去了黄河工地。这一段路,你们见了朕清整水陆交通带来的好处和问题,也亲历了一些民间疾苦。”

“在扬州、南京,你们与江南富商往来,与江南士绅唱和。看似游玩,看的却是官绅。到了浙江,则直奔宁波。一番停留,便上了双屿岛,一呆近月,尽参与一些买卖事。除了在黄河工地,你们在那里倒留得最久。是广东新法试行之地不值一看,是昔年叛军战乱之地变化不值一看,还是云南四川西北边区不值一看?”

朱载墌的心又提了起来。

张居正则回答:“宁波不同于广东,市舶事皆以皇明记海贸行为主。宁波海贸,地方官吏、东南大族、市井百姓、游历士子、外藩商人都有,殿下及小子二人都收获匪浅,故而耽搁得久了些,以致遇到倭寇为患。小子罪该万死……”

“说是什么样的人物都有,那就是鱼龙混杂。每年过千万的银两货物在那里进出,那就是利益漩涡。临清、淮安也是这样的地方,在那里,怎不见你们掺和到具体的买卖事上?到了那里,反倒像模像样地帮那个姓唐的小商人出谋划策,开拓销路和货源?没有倭寇,只怕也会引来同行倾轧。”

朱载墌不由得看了看跪着不说话的张居正。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你自小便是神童,更不是庸人,朕知道得清楚。”朱厚熜皱了皱眉,“这么小的年纪,就开始玩这种自污把戏了?算得太多了,不好。无事生非,不好。只顾谋算而担着添乱地方的风险,不好。真是你们口中说的那种万一情形,只是躲着,也不好。”

皇帝连说四个不好,张居正磕着头:“陛下神君降世,慧眼如炬,小子惶恐。”

“搞得跟真的一样,真是那种万一情形,难道地方已无可信之人足以护太子周全?你们一路结交,其中就没留一些伏笔以应万一?梁广峰急中出错,难道就没法子辨别一下,直接陷他于险境?朕让你伴读太子,何必这么早让自己将来往孤臣的位置上走?”

张居正再磕头:“小子万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