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前段时间灭国的国家 > 11 章(第1页)

11 章(第1页)

赵王司马伦的儿子。

所以在伏胤送旗之前,司马虔紧急地拦下了自己的哥们,表示老铁你帮我家过了这一关,以后那我的就是你的,想要啥都成!

伏胤表示那还说啥啊!你等我好消息吧!

于是本该助司马允一臂之力的伏胤摇身一变,成了司马允的催命判官。

伏胤他们的计划相当简单——他怀揣空白诏书,带着人直接去找司马允,声称有自己带来了晋惠帝的旨意!而司马允则不疑有诈,让伏胤大摇大摆地来到了自己面前,此时伏胤突然发难,一下子就干掉了司马允。

这场兵变犹如一场闹剧般地拉下了帷幕。

缓过神来的司马伦理所当然第清洗了司马允的势力,然后他开始收拢禁军兵权,并加紧了自己谋朝篡位的步伐。公元301年,司马伦终于把晋惠帝司马衷赶下了龙椅,自己坐了上去。而那位史上首位皇太孙自然也被他给下手弄死了。

眼下的大晋局势跟十年前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其中最要命的一点,就是诸王的势力大大地膨胀了。

咱们前边曾经讲过,司马炎设计了一套相当合理的体制来平衡藩王势力,在这种体制下,只有当一个藩王拥有实权的时候,他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实力派。比如说淮南王司马允,他手里的军权实际上来自于「都督扬江二州诸军事」,至于他封地上的那点实力,其实真不算什么。

不过既然司马炎连藩王的权力都限制了,他肯定也不会忘记限制这些都督的权力。所以最开始的时候,朝廷不仅要派出专门监督这些都督的军司,这些都督的僚属——比如参军啊、长史啊、司马啊什么的都是由朝廷任命的,发兵的权力也控制在朝廷手中,再加上地方上的州牧刺史跟都督之间相互制约,所以从理论上来说,无论是西晋的分封制度、还是都督制度,那都是非常靠谱的。

可问题在于,人是会变的。

尤其是你中央的这些人,整天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动不动就把人脑子打成狗脑子,少不得要封官许愿,逐渐松开系在这些藩王兼都督身上的绳子。所以从贾南风主政那会儿开始,这些制度就逐渐遭到了破坏。

都督僚属必须由朝廷任命?没关系,王爷您看着就靠谱,用自己的人,没问题!

刺史跟都督互相制约?没关系,王爷您直接兼任刺史就完事了,自己制约自己,一样!

什么?您说这个监督您的军司?嗨!那还不就是走个形式!您要是觉得不方便,干脆自己任命一个!

于是一来二去,这都督手里的权力越来越大、越来越不受制约。更要命的是很多在中央失宠的王爷都被打发到了地方上做了都督,所以眼下这大晋朝的王爷们,是地位与权力并重、实力共胆量齐飞。

这些王爷里最危险的有三位。一位是齐王司马冏,时任平东将军,镇守许昌——许昌大家都不陌生,那是当年曹操亲自选中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地方;一位是成都王司马颖,时任镇北大将军,镇守邺城——邺城大家也不陌生,那是曹操称王之后的王都;最后一位是河间王司马颙,乃是镇守关中的平西将军。

这三位王爷里,齐王司马冏的地位最尴尬。他爸爸是当年被气死的齐王司马攸,在朝中一向不太受待见,之前司马伦密谋干掉贾南风的时候他出了力,结果等到司马伦上位之后这俩人因为分赃不均起了矛盾。最后司马伦干脆把他给弄到了地方上——你去做平东将军吧,老子用自己人管禁军,可不敢用你。

司马颖则最不喜欢司马伦,这主要是因为司马颖是司马衷的亲兄弟。现在司马伦篡了位,一下子抢走了他们兄弟的权力,这让他总觉得有点别扭。

司马颙本来跟上面这俩人没啥关系,这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他的身份所决定的——他是司马懿弟弟的六儿子的长子。从血缘上来讲,他与司马伦、司马衷这些人的关系已经很淡了,淡到按照祖制、他甚至都不能镇守关中的地步(西晋规定,只有血亲才能镇守关中)。不过他这个人向来有贤名,所以大家看在他又是皇亲、能力和名声又不错的情况下破了例。因此司马颙对谁当皇帝这事本来没什么意见——反正谁当也轮不到我,我就乖乖听话完事了。

但是司马伦对这些人并不放心,作为一个正常人,司马伦虽然脑子比较一般,但毕竟不像司马衷那样是个真傻子。所以他在强化了自己对禁军和朝政的控制之后,先是大赏群臣——真的是大赏,赏赐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爵位就像不要钱一样的发了下去。然后开始向这些实权王爷的队伍里掺沙子,一波又一波的心腹被他安插到了这些人的队伍里,试图逐渐把已经脱了轨的藩王与都督制度再给它掰回来,当然,这些王爷的赏赐那也是必不可少的,毕竟大棒要与胡萝卜一起来嘛。

可司马冏并不领情。

司马冏表示老子当初那是跟你一起弄死贾南风的交情,结果你瞅瞅你干的破事!转眼就把我给打发到外地去了!现在还想往我队伍里掺沙子?老子反了吧!

于是司马冏反了,而在他的煽动下,司马颖也反了,连带着一票司马ABCDE也跟着反了。

咱们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