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上述措施,萧处楠和时间可以降低在三国时期被当作异端或巫师的风险。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动荡和战火连绵不断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各个国家的统治者和知识分子们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思想和理念。这些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状况,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宗教和思想领域,三国时期出现了一些着名的宗教领袖和思想家:
1。**嵇康**:三国时期曹魏时着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正始末年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
2。**张角**:太平道的创立者,自称大贤良师,以符水咒说为人治病,广收门徒,创立了太平道。他领导的黄巾起义是三国时期的重大事件之一。
3。**王弼**:出身官僚世家,是魏晋时期的着名玄学家,对《老子》和《周易》有深入的研究和注解,提出了“以无为本”的哲学思想。
4。**支谦**:三国时期着名的佛教翻译家,他翻译了多部佛教经典,对中国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康僧会**:三国时期着名的佛教翻译家和传播者,他翻译了《六度集经》等佛教经典,对江南佛教的传播有重要影响。
这些宗教领袖和思想家不仅在当时有着重要的影响力,而且他们的思想和教义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效地整合市场反馈和同行评议的结果,为现代政府和社会的人才选拔和使用提供可靠的依据。
【注:摘自百度百科: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时期。包括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
虎豹骑
关于曹操最精锐的虎豹骑部队,《三国演义》里几乎没有提及,倒是《三国志》里有所记载。首先虎豹骑的统领历来都是曹氏将领,比如曹纯、曹休和曹真。大家都知道曹操最信任曹氏将领,虎豹骑历来由曹氏将领统帅,由此可见其重要。《三国志·魏书》注:“纯所督虎豹骑,皆天下骁锐,或从百人将补之。”其精锐可见一斑。
西凉铁骑
西凉铁骑即凉州铁骑,并非某一支军队的特称,而是凉州地区所出精锐部队的统称。《三国演义》记载中的西凉铁骑。东汉末年其代表势力分为两支,一支是董卓,董卓死后由部将李傕率领,其中张济、张绣、贾诩、段煨、牛辅、徐荣、董越、郭汜、吕布等均是出自这一派。另一支是马腾、韩遂,后马超继任西凉军首领。
白马义从
白马义从原指跟随东汉末群雄之一公孙瓒的那些善射之士。公孙瓒在与胡人的对战中,深深的感觉一队精锐骑兵的重要性。因此,以那些善射之士为原形,组建了一支轻骑部队,命名为“白马义从”。
陷阵营
陷阵营是东汉末期一支独特的部队,人数不多,但作战极为勇猛,它的指挥官是吕布手下的大将高顺。人称高顺“所将八百余兵,号为千人,铠甲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名为‘陷阵营’”。全军仅有八百余人,个个骁勇善战,装备配制精良。吕布逃出长安包括一干将领,才百余骑兵。加上后勤军工补给问题,能让吕布放手高顺筹备精练铠甲,陷阵营组建时间最早应是吕布占据濮阳时期。《三国志》原文并没提到陷阵营,而是后来南朝宋的裴松之给《三国志》注解时引用《英雄记》的内容,对其评价颇高。
曹魏国号来源于曹操所建的魏王国。东汉建安十八年(213年)五月,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定国都于邺城。魏公国拥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太尉、大将军等百官。[86]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四月,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邑三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出入得称警跸,宗庙、祖、腊皆如汉制,国都邺城,王子皆为列侯。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十月,汉献帝又赐予曹操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87]
蜀汉政权自称“汉”,不称“蜀”。《三国志》陈寿开始正式用“蜀”代称刘备建立的“汉”国,以与建都长安的西汉王朝以及建都洛阳的东汉王朝区别。如:《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诏策曰:“惟君体资文武,明叡笃诚,受遗托孤,匡辅朕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将建殊功于季汉獉,参伊、周之巨勋。”[85]刘禅在诏策中说诸葛亮将建特殊的功劳在“季汉”,“季汉”上承“西汉”“东汉”,即指“汉”政权。除皇帝在诏书策令中自称“汉”外,大臣也多言之。《魏志》中记载多称为“蜀”,以地名贬称,丑化敌国。后人评价多采用魏国的方法,即称“汉”为“蜀汉”,采取地域加国号的方法,部分反映蜀汉政权国号是“汉”。[84]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魏黄初二年(221年),曹丕称帝后,孙权遣使请求成为魏的藩属,八月,曹丕赐孙权九锡,册封其为吴王。[89]吴黄龙元年(229年),孙权在武昌正式称帝,国号“吴”,史称孙吴。[88]
魏文帝曹丕
汉昭烈帝刘备
吴大帝孙权
黄巾起义
三国时期开始的时间一般分成狭义及广义。狭义是220年曹丕逼汉献帝禅让,建国曹魏,东汉灭亡开始,广义是184年黄巾起义开始。历史学家多注重三国鼎立的形成与过程,自184年东汉开始失去政权实体及群雄割据,形成了三国雏型至曹魏代汉为止,所以往往将184年到220年的时间纳入三国时期。[3][32-33]
黄巾起义
东汉末年,外戚专权,宦官秉政,政治腐败,天灾不断,却又赋税繁重,人民“寒不敢衣,饥不敢食。民有斯厄,而莫之恤”[83]。
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太平道首领张角及兄弟张梁和张宝率信徒发起民变,史称黄巾起义,迅速发展到数百万追随者,引起全国性的战乱[7]。从此也开始了近一百年的战乱时代。汉灵帝派皇甫嵩、卢植及朱隽等率中央军压制,又令地方州郡政府和豪强地主招募军队协助。最后黄巾军的主力虽然很快被击溃,不过余部仍然散布各地。随着各地山贼土匪陆续出现,汉朝的中央军精疲力竭[8]。黄巾起义被镇压后,外戚、宦官在内斗中失去权柄。
188年汉灵帝采纳刘焉的建议,将负责监察各郡的刺史赋予兼有地方军政权力,以加强对各郡的控管,并且将部分刺史升为州牧,由刘姓宗室或重臣担任[9]。这一措施使得州正式成为一级行政区,虽有利于镇压各地叛乱,但当朝廷发生内乱后,掌握地方权力的州牧及刺史纷纷割据一方,不再受朝廷节制。例如益州牧刘焉割据巴蜀,借由五斗米道首领张鲁占领汉中,切断与朝廷的关系。东汉为解决黄巾之乱而制定的州牧制度,在朝廷不断衰弱下,反而开启群雄割据的局面。
中平六年[63](189年),汉灵帝驾崩,[55]戚宦之争又起。宦官蹇硕等意图杀害外戚大将军何进,改立太子刘辩弟陈留王刘协。汉少帝刘辩顺利继立后,何进又与袁绍等士大夫企图去除以张让为首的十常侍及其他宦官。何进还令凉州董卓、并州丁原带兵增援。宦官们先发制人,在董卓军到达洛阳前杀死何进。而袁绍则以为何进报仇为名率军入宫,杀死十常侍等宦官二千人。虽然困扰东汉上百年的外戚与宦官之争就此终结,却也方便了率军入都城的董卓顺势夺取朝政大权。[3]
群雄割据
曹操[16]
初平三年(192年),董卓最后被司徒王允和部下吕布等合谋刺杀。讨伐董卓之战结束后,各地方军阀不再理会东汉中央政权的号令,转而发展各自的势力。原董卓部下张济因军中缺粮,途径荆州南阳掠夺,在攻打穰城时战死。其军队由侄子张绣继承后,反被荆州牧刘表安置在宛城,联手抵御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