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如何快速背出书上的内容? > 3 章(第1页)

3 章(第1页)

然联想起和它有相同或类似属性的另一个相近知识点。

这样一来,我们就将片面知识的单个记忆变成了多个知识的立体记忆,从而显著提高记忆范围与效率。

知乎平台的记忆力大V馨月老师就分享过「用接近联想记忆法记历史事件」,我后来也在参考使用。

举个例子,当你学习我国汉朝历史、了解大汉王朝的强盛时,就可以思考一下,同时期,世界其他地方是否存在和汉朝相当的强大国家呢?

这时候,你就可以联想到罗马帝国。

通过汉朝想到了罗马,它们都是伟大的王朝帝国,这就是重要的相近属性。

从汉朝联想到罗马帝国还没完,我们还能继续延伸,想想这两个国家为什么在几乎同一时期变得如此强大?

当时各自发展与崛起的背景是什么?

两个国家都发生过哪些大事件?

它们兴盛的共同因素是什么?

等等。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接近联想不但可以跨时间和空间以点带面,还非常有助于知识面的拓宽,从整体记忆的过程中提炼出共同的基本特征与属性,从而加大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联想「相似联想」和接近联想虽然听上去很像,却有本质的使用区别。

相似联想,主要是通过联想一个看上去相近的具体图像,来记忆一个新知识点。

举个非常通俗的例子:当你记忆中国地图时,如果生硬地去记哪座山在中国的哪个区位、哪条河流经什么省,可能不太容易记住。

但如果你把中国地图想象成一只雄鸡,鸡冠是什么位置,对应了什么省份,有哪些山川河流;鸡尾是什么省份,有哪些重要城市和名胜古迹,这样记忆起来就容易多了。

类似地,你还可以把意大利的领土形状想象成一只靴子,把日本联想成一条蚕或一只海马,把伊朗的轮廓联想为一顶草帽……所以,相似联想的精髓是把抽象陌生的新事物生动化、具象化,通过联想自己熟悉的形状、图像来达到降低记忆难度的目的。

归类联想第三种联想记忆方法叫「归类联想」,这个其实也不难理解。

俗话说「物以类聚」,我们在记忆新事物的时候,可以把它和相同类别的东西捆绑起来,统一记忆。

举几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你在吃牛油果的时候,可以想到,牛油果是一种原产于海外的热带水果,然后顺便联想记忆类似属性的热带水果,比如百香果、榴梿、山竹等。

又如,在我国文学史上,诗词家多如繁星,我们可以根据相近的风格或时代将他们归入特定流派,统一记忆。

比方说,晋代的陶渊明、唐代的杜甫和白居易以及宋代的陆游就都可以被划进「现实主义流派」,而这一流派诗作的共同特点是能够真实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

我在耶鲁选修过一门很有意思的历史课,主题是「日本列岛史」。

不过,有趣归有趣,难度也颇高——通过一学期的三十年明治维新的历程,时间跨度超过2500年,涉及的知识量大、知识点碎。

要想在大考和期末论文中获得好成绩,就必须把课堂内容掌握扎实。

那一整个学期,我都在用晨起/睡前记忆法来对付课程中繁杂的知识点。

早晨七点多起床后快速洗漱,到学院食堂边吃早餐,边用十分钟时间记忆最近刚学的日本历史要点——公元4世纪的大和国为何能成为日本的首个统一政权?

到唐朝的日本留学僧(遣唐使)都取过哪些「真经」?

德川家康最信任的人是谁?

深夜入睡前,我也经常拿出日本列岛史的阅读材料和课堂笔记,再次温习、记诵各种细密的知识。

晨起和睡前记忆,竟然帮我获得了过目不忘的体验——这门课的知识点我记得扎实,结课时的成绩也很好。

甚至在写这篇文章的此时此刻,我都还能忆起八九年前选修日本列岛史时背过的诸多细节。

最后要介绍的记忆方法叫「故事串联记忆法」,也是我自己需要短时间记忆零散知识点时经常会用到的。

前面说过,机械地硬记独立知识点难度较大,遗忘率也高,因为独立的知识点缺乏上下文的背景信息参照。

但如果我们把每个知识点「零件」都串联起来、编成一个小故事,把它们放到有上下文的语境中,就仿佛给了这些知识点生命,让它们变得更生动具象,也更好背了。

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个「故事串联记忆法」很典型的案例:夏目漱石是日本著名作家,他的主要作品有《我是猫》《草枕》《虞美人草》《三四郎》《从此以后》《门》《行人》《道草》《明暗》等。

这么多的作品如果要按顺序一个个快速地记准、记牢,还真没那么容易。

但日本著名的记忆大师坂井照夫利用「故事串联记忆法」,轻而易举地把这些作品依次都记了下来。

他是这么「讲故事」的:「我们是这间屋子里的猫,枕草枕睡觉,草枕上画着虞美人草,三四郎从此入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