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逆变转换 > 第二十二章 另类臣子(第1页)

第二十二章 另类臣子(第1页)

关于钟南在苏州之后的经历,锦衣卫们早就有相关报告呈送案头,所以朱翊钧并不在意对方的充军身份,他感兴趣的是钟南年少时的故事。钟南又挑了些自己小时候的趣事说给皇帝听,大多都是被母亲和先生责罚的片段,皇帝听完后,很是感慨,他问钟南:“你对你的母亲和先生,有过怨言吗?”

“启禀皇上,何止是怨言,当时我对他们简直可以说是恨,”钟南笑着说到,“可是后来我从军后才明白,我娘和教书的先生都是为了我好,要是我努力读书,说不定能考个举人甚至进士了!”

“你现在不是也当上了游击将军吗?”朱翊钧问道,“现在这样你觉得不好?”

“启禀皇上,不是说现在不好,只是我要是听我娘和先生的教诲,肯定会比现在更好,”钟南斟酌着用词,“到我从军后才逐渐明白,不管是我娘还是教我的先生,他们才是对我最关心的,虽然做法可能严厉了些,可那是‘恨铁不成钢’啊!”

“好一个‘恨铁不成钢’,”朱翊钧沉思中不禁喃喃自语地说着,“很好,很好!”

钟南看见皇帝是真的听进去了他的“故事”,心里的石头才落了地,他之所以半真实半编撰地讲这样一个故事,除了拉近两人的距离外,更是不想大明王朝被皇帝折腾——此时的朝廷里,大太监冯保已经被万历扳倒,发配到了应天府;而且也有了清算张居正的苗头,钟南不希望才中兴不久的王朝又快速地沉沦下去。

整个御书房里一片安静,不管是太监还是钟南都没有打扰朱翊钧,太监没出声是因为他知道这位万岁爷的脾性,皇帝这个时候需要的是安静;钟南没有说话却是为了让万历皇帝自己体会,有效的心理疏导不是什么都要全部说出来,更重要的是要让他自己去领悟。

直到身后的太监重新端上热过的饭菜,朱翊钧才回过神来,他见天色已经很晚了,便下旨让钟南在宫外就寝,明日一早再来御书房一趟。

钟南很吃惊,原因一是没想到朱翊钧很节俭,热过的饭菜还吃得津津有味,看来老朱家的节约基因很强大;二是皇帝居然还要召见自己,原本他以为皇帝召见自己是图个新鲜,内容无非就是勉励几句,随意说几句不痛不痒的话。由此看来,皇帝召见他是真的有事情,不过,会是什么国事呢?

钟南想了一阵,不过毫无头绪,索性不再胡乱猜测,反正过了今晚就能知道,他何须自扰,不如安安心心地睡觉,于是没多久便和周公约会去了。钟南睡得是很香甜很惬意,哪里知道当晚整个朝廷上下的大部分人,却是睡不着了——皇帝是多久没有和大臣共进晚餐了?皇帝又是多久没有让大臣在宫外就寝,方便次日二次进宫面圣了?谁成想一个小小的游击将军,今晚却把这两样全都占齐了,这说明什么还不清楚吗?

在封建社会里,君臣关系甚至会高于父子的血缘关系,古语有云“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由此可见帝王权势何其滔天。虽然到了明朝,文官们的权利和地位比之前高上许多,可是除了个别时段,他们仍然是无法撼动皇权的。所以皇帝要是看好哪个人,就基本可以预见其前程似锦,同理,皇帝要是讨厌你,那也就别想在仕途上能进步了。

第二日早朝过后,万历皇帝找了个间隙再次召见钟南,这一次皇帝单刀直入,让钟南谈谈对倭国的看法,因为他是这次抗倭战争的亲身参与者,理应更有发言权。

“启禀皇上,倭国人是那种不被打怕就不知道痛的民族,虽然此次答应和我们和谈,微臣以为这只是缓兵之计,说不定哪天又会卷土重来!”钟南确实对倭人印象不怎样。

“哦,你的意思是和倭国之间还会爆发战争?”朱翊钧皱着眉头,深深思虑着,“那你觉得大概时间会是?”

“三到五年!”钟南语气肯定,这是因为他知道原本的第二次援朝战争发生在第一次之后的第五年,虽然如今第一次援朝战争推迟了一年,想来第二次的时间也不会相差很远。

“这么肯定?”皇帝没想到钟南的回答如此笃定,完全不像那些官场油子,他们只会说着模凌两可的话,什么都不敢确定。

钟南又把这次援朝战争中的一些事件讲述给朱翊钧,同时介绍了一下倭国的国内情况,并且“大胆分析和预测”了一些倭国军政走向,朱翊钧很是叹服,连道把钟南放在东昌府太大材小用了。

随后两人又对如今大明王朝的周边局势做了简单地探讨,按理说钟南是没资格和皇帝讨论此类话题的,只是看样子,朱翊钧对钟南有些偏爱。原本只是打算利用早朝后的间隙时间和钟南简单聊聊的朱翊钧,最后竟然谈了近两个小时,将之前安排召见的内阁大臣晾在一边,直到太监通报了三次才结束了会谈。

接下来的几天是钟南穿越后过得最开心的日子,由于山东使团的计划是在京师留到元宵节后,所以他带着秋香,逛遍了京师有名的大街小巷,只要是秋香想逛的场所,想吃的食物,想买的东西,钟南是毫不吝啬。

因为即将过春节,整个京师热闹非凡,17世纪的东方大国,可以说是整个世界的中心,天朝上国的经济之繁荣、文化之瑰丽、生活之富饶都是令异邦他国向往的,所以此时的京师汇聚了来自*的人,他们身份各异,诸如商人、传教士、官员、艺妓等等,让此时的中国人民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异域风情和别样的文明。

钟南和秋香此刻就在京师的天桥附近观看着各种表演:左前方伴随着音乐,一群来自波斯湾的几个小姑娘跳着明朝人从未见过的舞蹈;另外一边,几个蓝眼睛大鼻子的北欧壮汉,拿着水晶球正在变魔术……整个天桥仿佛变成了后世的“欢乐谷乐园”,无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可以在这段特殊的日子里,暂时忘却烦恼,徜徉在这片欢乐的海洋里。

秋香的兴奋之情感染了钟南,原本他对这些表演是不太感冒的,原因无他——在原本时空中已看得太多。只是看到秋香高兴得像个小孩子一般,他的心情也跟着明亮了起来。

除了天桥一带的各种表演,春节期间,京师还举办了各种大型的灯会。中国自古就有赏花灯的习俗,传说这起源于汉武帝时期,当时有一宫女,正月里甚是想念家中父母,无奈后宫禁严无法外出,怎么办呢?后来东方朔出了个主意,他先散布谣言,说火神君将派员火烧长安城,宫里一片恐慌。汉武帝知晓后,允诺宫女们在元宵节这天可以与家人相会,于是众人闹了一夜,不过长安城安然无恙,并没有被火烧。

之后,汉武帝便下令,每年正月十五都要放灯,此后逐渐形成了赏花灯的习俗。不过据文献记载,早在南朝伊始,国都南京城内就举办过元宵灯会,是中国最早记载的灯会。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家庭美满和天下太平,这种张灯结彩的盛况况,逐渐从深宫禁苑、宗教场所走向民间大众,慢慢形成了各地规模不一的灯会,或官方或民间不一而足,都在正月初一至十五这段时间里。

明朝的灯会相比之前的朝代,更多了些商业意味,灯会期间,全国各地的商家和能工巧匠们都会云集京师,将自己制作的花灯拿到东安门外的北大街售卖。在这短短的数天里,不仅是花灯制作工艺的比拼,也是经商实力的比拼。他们带来的花灯不仅仅是供大众观赏,还会出售给王公贵族或达官显贵,有时价格高的灯,一盏就要卖出上千两银子。这些灯的式样和工艺也是新颖繁多,有镶嵌珍玩珠宝的灯,也有从邻国或海外贩回来的灯,引来的观赏者络绎不绝。当时的工部还征召了大量的民间工匠,为皇家制作各种美轮美奂的灯具,琉璃灯就是从灯会上发现的。

在京期间,钟南还参加了皇帝在正月举行的盛大庆典,全国各地的重要官员、各藩属国的特使、部分欧亚各国的代表使节等等齐聚紫禁城。当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响起时,钟南感受到了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之情,也由衷地希望大明王朝能更加繁荣昌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第一次在他的内心深处蔓延开来。

京师的美好时光让人无比享受,哪知还没过正月十五,山东就传来了白莲教死灰复燃的消息,惊得巡抚大人伍修凯召集了所属山东官员连夜返回济南府,钟南也不得不结束了他和秋香的京师之旅。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