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李彦红 > 第一千两百一十章 念头通达膨胀不已然后遇到一位读史书的凤姑娘(第1页)

第一千两百一十章 念头通达膨胀不已然后遇到一位读史书的凤姑娘(第1页)

“怎么还在收拾?”

赵文华匆匆回到内宅,见到仆从来去搬运,婢女清点财物,顿时皱起眉头:“我不是吩咐了,快些上路么,你们在拖延些什么!”

妻子迎了上来:“老爷催促得也太急了,京师的铺子已经贱卖,家中再不留下钱财,回了浙江可怎么过日子?”

赵文华大怒:“你个贪财的妇人,当真愚蠢!是钱财重要,还是性命重要?到了江南,难道家中还会缺了你的用度?”

他是浙江慈城镇人,赵氏在当地也是士绅之族,颇有根基,因此在确定了严党此次的风波已经平安度过,他就准备安排妻妾儿女跑路,先躲回老家去。

这着实有些做贼心虚,但严氏父子的手段,赵文华再清楚不过,不管是嚣张跋扈的严世蕃,还是老迈温吞的严嵩,都是一等一的阴狠,一旦被发现此次通倭罪名,是自己在背后弄鬼,那全家的下场都势必凄惨。

听了喝骂,妻子心不甘情不愿,吩咐下人,加快速度,赵文华则来回踱步,眉宇间全是焦虑。

好死不死的,心腹仆人前来禀告:“老爷,那毛海峰退了客房,四处都找不到,怕是出了京师……”

赵文华捏紧拳头:“该死的,这群贼子跑得倒快!”

此番污蔑鄢懋卿和罗龙文的倭寇,是汪直一方提供的,既然事败,赵文华也想将那群想要招安的海贼拉下水,没想到对方比起自己的妻子都要有见地,发现事态不妙,马上熘之大吉。

所幸还是有好消息的,很快又有心腹来报,奉上了家乡的信件。

赵文华展开,前面大致扫过,看到后半段时,却是瞪大了眼睛,又惊又喜:“家中田产,已至十五万亩?”

他中进士是在嘉靖八年,后来授刑部主事,又认严嵩为义父,这些年间大多数都在中枢为官,对于家乡的情况也只是书信往来,倒是真没想到,已有了这般家业。

不过仔细想想,也不奇怪。

他成为首辅义子,权势熏天,自然引来周边乡里的趋炎附势,别的不说,投献土地者恐怕就要趋之若鹜。

所谓投献,就是将土地无偿献给皇亲国戚,勋贵官绅,乍一听起来不可思议,但实际上这个行为还不是底层庶民能做的,恰恰是要中小地主,才有资格将自家的田地,献给达官贵人。

至于原因,自然就是利用这些士绅阶层的福利,逃避赋税徭役了,远的不说,嘉靖二十四年,明廷出台的优免则例,特意确定了士人各级优免额度:“京官一品优免役粮三十石、人丁三十丁,以下递减,至九品优免役粮六石、人丁六丁;外官减半;举、监、生员优免粮二石、丁二人;致仕优免本品十分之七……”

看上去比例并不高,实际操作起来,却远远不止这个份额,自然也就引得中小地主趋之若鹜,明廷对此深恶痛绝,明文规定“投献之田充公,投献之人充军”,可惜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投献者与纳献者完全可以用典卖文契,来掩盖非法投献的事实。

这还是中小地主的选择,至于更加赤贫的百姓,是没有资格投献的,他们的田地大族也要,那手段就更加卑劣了,往往在天灾人祸之际,逼迫其贱卖土地,从此以后沦为佃户农奴。

如此一来,才有越来越广,越来越多的田产,才有抱团取暖,能耐巨大的江南士绅。

赵文华就十分满意地点了点头,将信件看完后,心中默默思忖:“有这么多田地,再转为祭田和学田,家中根基就稳了,我见势不妙干脆请辞,只待回到乡里,还能做一个富家翁,便是严氏父子,也奈何不得!”

朝廷的优待是对有了功名的读书人,但有个问题,这些有功名的人如果死了后,家族享受的待遇不就没有了么?

但一来明清的科举采用八股文,不像宋朝的进士那般难考,大部分情况下,有功名的读书人本身就是地方大族,族里面不会只有一位读书人,退一步说,大家族也会把土地转成祭田或学田,这些土地都是免税的,甚至抄家也不会被抄没。

《红楼梦》里面,秦可卿在将死之际,给王熙凤托了个梦,就建议贾府在鼎盛时期,于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同时将家塾亦设于此,这样即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路。

不过王熙凤虽有管理能力,眼光见识终究不长远,没有听秦可卿的建议,赵文华虽然没有政务能力,但这份为家族长远规划的格局还是有的,准备回去后,就把田产一转,如果严党敢造次,整个江南士绅都会奋起反抗。

这般一想,他的心定了,再催促了那吝啬娘们,步履轻松地朝着屋内走去。

可刚刚进了房内,赵文华的身体就一哆嗦,感到一股寒气扑面而来。

灯火不知何时熄灭,在夜色的映照下,隐约可以看到有一道身影坐于屋内。

赵文华反应不慢,立刻就要往后退,却听得熟悉的声音传了过来:“你要往哪里去啊?”

“严世蕃?”

赵文华停住脚步,不可思议地瞪大眼睛。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