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相宝山附近瑜伽教师培训 > 第184章 精彩鉴定(第2页)

第184章 精彩鉴定(第2页)

虽然最后结果证明自己是正确的,但这种推测性鉴定,在现在的古董行业并不被推崇,因为推测本身并不能成为必然的证据。

贾文东在鉴定时,对绝对证据,要求的很严格。这是一位非常严谨的鉴定大师。

所以,他在说出鉴定结果之前,铺垫了大量为人所不知的细节,来增加众人对鉴定结果的信任度。

“正式记载沈子澈及其作品,并且单独成篇的书籍,一共有五本。”

“明末江阴人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

“海宁新仓收藏家吴骞的《阳羡名陶录家溯》和《桃溪客话》”

“清光绪《桐乡县志》,以及民国时期南海李景康、顺德张虹合编的《阳羡沙壶图考》”

“这五本书中,都对沈子澈赞誉有加。但很可惜,这些书中,对他的技艺风格、制壶特色等,并没有综合论述。再加上他本人的作品并不多,历经乱世,传下来的更少,因此,我们无法根据风格来进行鉴定。”

“所以我采用了时间鉴定法和边角工艺鉴定法。”

不懂鉴定的人,肯定会吐槽,尼玛的说这么多?最后来一个无法依据这些记录和生平来考证!那你说他什么用?

譬如,贾文东身后的林嘉义和罗查理,两人悄悄退后几步,不知道在私聊什么。

卢灿却听得津津有味!

鉴定的本质,就是肯定和否定。贾文东所使用的就是现代鉴定法则中的“否定鉴定。”

“我从泥料的细密度着手。”

“行业内众所周知,明代制壶陶土的筛选,用的是双层筛,筛选出来的五色土非常细密。但随着清代的大量开采,宜兴的五色土急剧减少,制壶师傅不得不放低标准,使用一层密筛。看起来影响不大,但两者在成壶后还是有细微区别。”

他指了指这把壶,“这把壶的五色土虽然也是精选,但依旧是一层密筛,感觉上和双层筛有点差距。”

他终于说出第一个鉴定论据——壶料的细密性。

如此细小的颗粒,竟然能靠手指感觉出来?在常人看来,实在是不可思议!

不过,卢灿可不会这么想,玖宝阁传下来的《金石秘录》中,有很多鉴定方法,都是要靠手感。譬如他赌石时所用的方法。

他的这句鉴定论据一出,裴姓老者和那中年男人,面色灰败。

清代帅选出来的泥料,无论如何也不会成为明代沈子澈手中的制壶材料。

“会不会……会不会,明末时……宜兴的五色土已经开始枯竭?”那中年男子仍然抱着一点点期望,以他自己也不相信的口气询问道。

贾文东神色不变,继续说道,“裴少提到的这个问题,我在鉴定时,也曾经想过。”

这下,那中年男子,如同泄气的皮球,呆呆的靠在沙发上。那位裴姓老者,嘴巴抿了两下,手有些颤抖,不自觉的抓紧沙发扶手。

这两人看起来应该不是骗子,极有可能是真不知道祖传下来的老物件,竟然是赝品!

贾文东马上说出自己的第二个证据,而这份证据,将这对父子的希望,彻底浇灭。

“紫沙壶起于明代,也兴盛于明代,但制壶工艺真正成熟,却是在乾隆朝。”

“明代制壶,有九器,分别是顶柱、尖刀、片刀、独果、尺、木拍、蓖只、复只、滴棒这九种主要制壶的工具,又称为制壶九宝。”

“乾隆帝爱紫(石少)壶,臣子文人纷纷效仿,制壶工艺也因此有很大改进,所用工具中添加了线梗和明针这两种。”

“线梗是用来干嘛的?”

他右手拿起那把壶,右手指了指底面和壶口,“是为了治坯切泥用的。而明针有什么用呢?只用来剔除半干坯中突起的颗粒,还有就是刺壶表花纹用的。”

“这件壶具,虽然主要使用片刀与刻刀,但依旧能发现使用线梗和明针的蛛丝马迹。”

他看了那位中年男子一眼,“现在,你还觉得这把壶,是沈子澈的作品吗?”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