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抗战14年的重大事件 > 第137章 二次国共合作(第1页)

第137章 二次国共合作(第1页)

既然说第二次合作,那就有第一次合作,两次合作间的时间关系破裂了,从1927年到1937年,十年的时间里,国共展开惨烈的厮杀,死伤无数,那么问题来了,双方到底有啥仇恨,值得如此大动干戈?

中原大战结束后,用书本上的话来说,党的力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红军人数和苏区地盘都有了可喜的进步,彭老总一不小心打下了长沙城,让李立三非常激动,号召红军趁胜追击,占领大城市,引爆无产阶级革命,彻底打倒国民党和各路反动派,重现十月革命的荣光,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

现在我们知道了,这个想法叫左倾盲动主义。

事实上,红军虽然有十几万,但是武器非常差,很多都是大刀长矛和梭镖,这都是中国老祖宗用了几千年的武器,关键还非常分散,占据的地盘也都很偏僻,至今都是扶贫攻坚的重点区域,就地盘经济军事实力来说,比起国内军阀差远了。

可蒋介石为啥非要咬住红军不放,耗费大量钱财,逼大舅子宋子文翻脸,找美国人借高利贷,集合上百万的部队,和红军死磕,反复失败反复来,抱着必胜的决心,一定要把红军往死里整呢?

把信仰和主义先放一边,在蒋介石看来,红军和其他军阀最大的区别在于,红军中聚集了太多的人才,多到让蒋感到由衷害怕,蒋重视人才,其他军阀重视地盘和金钱,这是层次上的差距,也是蒋能在大陆称霸22年的基础。

蒋对中共人才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时候,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帮助和改造国民党,国民党精英第一次直面共产党员的才华和能量,让他们感慨万分,第一次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李立三和毛泽东作了交流发言,两人出众的口才、清晰的思路和沉稳的台风,给蒋介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脑海中不由自主浮现出两个字——人才!

黄埔军校筹建的时候,李大钊充分展示了他的超级活动能力,为国民党拉来了苏联的赞助,提供了包括教官、课程和军火的全套服务,迅速壮大了国民党的军事力量,得到了孙中山的高度赞赏。

虽然蒋介石贵为黄埔校长,但教官是苏联的,教材是苏联的,连北伐中把握战争方向的都是来自苏联的加仑将军,实在没有办法,蒋只能在业余时间找学员拉拉家常,以此为手段,希望能够拉拢一些人才,蒋也不知道以后能不能用的上,但他还是坚持谈心活动,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在黄埔军校,蒋介石第一次见到了26岁的周恩来,周的起点很高,首次亮相就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当然,事实也证明,以周的能力,胜任这个岗位是绰绰有余。

是谁把周推上去的呢?就好比一家公司,推荐一个人进去当高管,这个推荐人肯定必须相当有分量才可以,周的推荐人虽然现在没咋说,实际上在当时非常厉害,此人叫张申府。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有两个创始人,一个叫李大钊,另外一个就是张申府,两人关系非常铁,他是张国焘的入党介绍人,也是周恩来的入党介绍人,后来他与周恩来一起,在欧洲当了朱德的入党介绍人,看看这资历。

1924年2月,张申府从欧洲留学回来,立即受到国共大佬的热烈欢迎,当时黄埔军校来了些外籍教官,以俄国人为主,但也有来自其他国家的布尔什维克,为了共产主义的理想走到了一起,他们有的讲英语,有的讲德语,蒋介石没什么文化,哪里搞的懂?张申府精通英语德语,正好当翻译,很快被任命为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

张和蒋八字不合,在一起就闹矛盾,张的脾气异常火爆,很快就表示不干了,要撂挑子,其实这种行为已经暗示了,这哥们不适合搞政治,政治高手都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一点委屈算什么?

在他离开之前,廖仲恺和戴季陶请求他介绍人才,国民党的摊子已经铺开了,急需人才,张申府开出了一张15人的清单,第一个就是周恩来。

张对周极其欣赏,不但帮周解决了从欧洲回来的经费,还全力将周推上了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位置,从此,周走上了中国政治的舞台,亮相就占据了C位。

周的资质就不说了,他在国内就组织过学生运动,到欧洲后,又围观了革命圣地的工人运动,对群众运动深有心得,组织能力逆天,办事滴水不漏,让蒋介石发自内心的欣赏,他曾经说,在黄埔军校里,他有两个最得力的助手,一个是周恩来,一个是邓演达。

国共合作开始以后,苏联还专门成立了一个中山大学,专门给两党培养人才,大批青年后备干部都在那里接受培训,包括蒋的儿子蒋经国、廖仲恺的儿子廖承志、冯玉祥的儿子女儿,还有博古王明张闻天王稼祥等等。

这些人在苏联接受了熏陶,提高了水平,陆续回国后,成为两党的骨干力量,1926年起,世界顶级军校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开始为中共培养军事人才,刘伯承元帅就是这里的毕业生,左权也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