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带一提。
费欣本人也是整个俄国大画家群体中,最喜欢用油画刀+手指涂抹法作画的画家。
很多时候会完全的丢掉画笔,而改正用刮刀和手指来涂抹颜料。
在颜色强有力的堆积,和轻柔的抚过肌肤的表面露出那种婴儿般的肌理之间流畅的巧妙变换,是艺术评论家心中,他最具有代表性的绘画特色。
所以。
这种色彩本身是没有问题的。
单拿出任何一处色彩的搭配——阴影是没有问题的,阳光也是没有问题,甚至整幅画这种偏向中性色彩的氛围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有问题的只是顾为经想要表达什么。
他想要表现的是这种宿命悲剧式的唯美么?
他想要表现的是这种斑驳苍凉的沉郁么?
或着。
他想要表达的是那种被底色所反衬出的水晶一般的精致?
画面的气质和顾为经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是否能在落在时巧妙的融合为了一体,决定了自己能否和指尖塑造出的色彩与笔触心心相印。
“这是我真正想要表达的画面样子么?”
身前的《孤儿院no。20》似乎正在对他发出无声的询问。
顾为经意识到了提笔的那一瞬间,心中那种违合感来自于何处。
波~
今天一整天的经历。
那些泪水,笑容,嘶吼,还有油画技巧不算巨大也不算小的提高,所有的一切的推积在一起。
仿佛捅破了一层笼罩在画面上的无形薄雾。
耳畔似乎听到了有什么东西被破碎的声音,它是一声格外轻的心跳,它也是一声格外重的呼吸。
如幻听,
又清晰可闻。
缅甸是个佛教国家,传说盛行。
印度则是佛教的发源地。
莫娜曾和他一起在课后作业中,研究过相关的故事,在德威的草坪树影下,一起读过赫尔曼·黑塞的《悉达多》。
传闻中乔达摩·悉达多经历了漫长的一生,最后再无目标,他行走在河岸之边,疲劳和饥饿让他虚弱不堪,他想跳到河里去,结束自己的生命,结束巨大的虚无和巨大的梦魇,最后获得巨大的解脱。
就在这个时刻。
“——突然,从他心灵的某些个偏僻的角落,从他疲惫一生的某些个往昔,传来了一点声音。那是一个词,所有的婆罗门们祈祷的开头和结尾都用的古字音节‘唵’,这是一个天竺梵语。意味一切的声音,是目标、欲望、痛苦、喜悦、善和恶的集合,是生活的交响乐,是圆满的完美象征。是‘功德圆满’或者‘完美无瑕’。”
“他听到这个声音的瞬间,悉达多久久沉睡的心灵忽然惊醒,他重新认识到了自己,认识到了生命的坚不可摧,从此彻悟。”
彻悟。
在经过了几个月时间的沉淀,几十幅画的反复练习,再经过了自卑、挫折、经过了喜悦与痛苦,爱恋与诱惑、坚持与放弃……在经过了此般种种之后,当顾为经久久的注视着这幅画时。
月光从窗外照在他的身上。
顾为经终于听见了黑塞的那种彻悟的声音。
或许。
这便是胜子小姐所说的“心的启示”。
顾为经无声的笑了。
一种喜悦从胸中涌上心头,纯真的近乎于得到香蕉的猴子,宁静的近乎悟得高僧禅法的僧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