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隆盛百货 > 第1226章 都察院倒向(第1页)

第1226章 都察院倒向(第1页)

古人曰“杀降不祥”,也就是屠杀俘虏是不吉祥的事情,不过仍旧有少数情况之下,统帅会选择屠杀降卒,历史上屠杀降卒最出名的当属白起,在长平之战他屠杀了40万降卒,被称为“人屠”。

降卒都是没有反抗能力的人,屠杀起来毕竟容易,一般都是采用坑杀的方式。

可能很多人都认为,所谓的“坑杀”就是挖一个坑,然后把人活埋下去,实际上并非如此。

在古代的记录其实写作“阬杀”,而不是“坑杀”。

如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中有“已拔,皆阬之”的记载。

这个“阬”与“坑”的读音一样,但它只的“城墙中设置的洞口,也就是城门”的意思。

实际上,所谓的坑杀并不是看字面意思进行理解,真实意思是指古代军队打仗后将敌军杀死后把尸体堆积起来的行为。

古代中国军队作战有一项惯例,战胜的一方将战败一方阵亡者的尸体堆积在大路两侧,覆土夯实,形成一个个大金字塔形的土堆,号为“京观”或“武军”,用以夸耀武功。

当年白起坑杀赵军四十万,其实就是筑京观。

至于杀俘不祥说法的流传,无非是两个效果:一是对手觉得你“坏规矩”,也用同样惨烈的办法报复你;二是对手觉得投降也没好处,以后和你死战到底。

当然,道德和宗教观念也很重要,主要是因为这种行为被视为不道德和残忍。

俘虏已经投降,再杀他们被认为会带来不好的后果,杀俘虽然有时也是一种心理战策略,通过展示对敌人的残酷来震慑对方,但同时也可能引发对方的强烈反弹和复仇心理。

也是因此,古代的将领在决定杀与不杀时,就需要综合考量得失才能做出决定。

当年白起坑杀赵军四十万,考虑的无非就是彻底动摇赵国的根基。

事实上,也是因为长平之战,赵国再也没有恢复过来,成为战国七雄中被踢出局的一个。

当然,白起最后也因为长平之战的后续余波而被迫自杀。

是的,一代名将白起在长平获得空前的胜利,但他的结局也和此战紧密相连。

长平之战后,白起就想一鼓作气灭掉赵国,因此长平大战后赵国虚弱不堪,还没有组织起军队守卫邯郸。

而其它五国更是没有回过神来,甚至更加畏惧秦军,此时伐赵必胜。

但是范雎认为此时不该灭赵,以免五国来攻,于是秦王让白起回师。

白起搬师回国后,秦王又改变主意,认为应当灭赵,要白起领兵出征。

白起认为战机已失,再攻赵必败,于是不同意出战。

秦王就派别的大将领兵伐赵,结果战败了,又引得五国合纵伐秦,直逼函谷关。

秦王让白起领兵拒敌于关外,白起说守函谷关用不着我,一大将足矣。

果然蒙鹜将军守住了函谷关,但秦王认为白起不听话不好驾驭,于是赐死了白起。

其实传闻白起自杀,但实际上是用秦王剑自杀的。

也是因此,凡杀俘者,反对之人必以白起之例劝说。

不过,此时的李成梁急于平定缅甸,自然需要一个稳定的大后方,他还指望着那些战俘能够乖乖听话,帮着明军搬运辎重,所以选择以雷霆震慑他们。

至于其他的,已经顾不上了。

手令写好,马上就派人送到罗汝芳手里,要他尽快执行。

这样的手令他写了两份,其中一份是直接交到俘虏营将官手中,他也担心罗汝芳不愿执行这道命令和他扯皮。

至于隐瞒,李成梁想都没有想。

这样大的事儿,是瞒不了人的,与其偷偷摸摸不如做的正大光明。

反正只要缅甸的事儿处理好,李成梁相信京城里的张居正和魏广德会帮他擦好屁股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