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专注于某项研究时,讲解会提升其他人的灵感获取,同时,回馈灵感的正确理解和思考……”
“四倍灵感获取,百分百回馈。”
在得到新能力以后,王浩仔细做着阅读理解。对比《教学的馈赠》以及使用效果,他很快就明白了《科研的馈赠》效果。
这个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发生作用的场合--
专注于某项研究。
‘专注于研究’,肯定并非纯粹的教学场合,不是在教室里完成的,而是像实验室、项目组之类,是一群人一起做研发的地方。
当然,主要限制是参与人、针对的内容,而不是场地。
《教学的馈赠》也能够在这种场合起到作用,区别在于《教学的馈赠》回馈的主要是知识和思考,效果则是增加其他人对于讲解内容的理解。
《科研的馈赠》回馈的是灵感的思考和理解,效果则是增加其他人获取灵感的倍率。
区别在于知识和灵感。
知识是基础,即便回馈的是思考,也是有关知识的思考。
灵感则是专门着针对科研,有很多的实验、研究之类,有的关键地方,绝大部分参与研究的人都想不到,其中就只有一个人想到了,他也不确定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
这就是灵感。
举个最直接的例子,同样是观察卫星拍摄的太空图片,有的天文学家就能在亮点中找到特殊的一个,而大部分人可能都注意不到那个特殊的点,或者觉得那个点和其他没什么不同。
即便是注意特殊亮点的天文学家,也不一定就能确认自己的想法,他或许会觉得想法很突然,再仔细深入的想一想,又觉得那个点也没什么特殊的地方。
这就可能会错过天文学的重大发现。
而注意到特殊亮点的天文学家,当时就是激活了带灵感的想法,只是他不确定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
在这种情况之下,有关特殊亮点以及相关思考就会反馈过来,因为系统会帮助判断是否正确。
《科研的馈赠》值得注意的地方,还有增加其他人的灵感获取,直接就是提升四倍。
这个数值看起来还是很惊人的,但仔细想想,其实效果也很难说好还是不好。
灵感,玄之又玄。
有些人正常生活中,或许会突然灵光一闪,想到了什么就会让研发有很大进展。
有些人不断埋头努力做研究,但全程没有任何灵感可言,一切努力都在做无用功。
这种情况下,灵感获取提升再多也没有意义。
“不过,下学期带学生似乎有帮助啊,学生也需要做研究完成论文,指导的过程中,能多出一些灵感,也许就真正能完成从学习到科研的转变……”
研究生的学习就是从学习到科研的转变,他们要适应从学习到自主研究的转变过程。
研究生所具备的知识内容,已经触碰到了某一个领域的顶端,他们已经开始尝试在领域的顶端进行突破。
如果能让学生多一些灵感,知道该怎么去思考、研究,带学生的效果肯定是非常好的。
王浩了解了新能力的效果,但具体怎么样还要实践一下。
现在不是实践的场合。
在航空材料院做研发的讲座,几乎就等同于教学场合,而不是和其他人一起做某项研究。
下午,演讲继续。
王浩花费了两个多小时的时间,才完成了剩余部分的讲解工作,整个讲解可以说是非常的枯燥,他也没办法讲出乐趣。
过程就是针对一个个的工序数据,讲解该怎么样运用新的手段进行分析。
不过每一个人都听的非常认真,因为都是他们所研究的领域,有一些内容很值得思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