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田园女权的历史演变 > 第14章 慈禧四加强集权(第1页)

第14章 慈禧四加强集权(第1页)

1861年11月2日,两宫太后慈安和慈禧与恭亲王奕?,精心策划并毅然发动了辛酉政变。这场政变犹如一场疾风骤雨,以雷霆万钧之势,将肃顺等顾命八大臣一举拿下,一网打尽。

要知道,顾命八大臣在咸丰帝驾崩后,原本手握重权,把控着朝政的诸多关键环节。然而,此次辛酉政变,不仅成功地解决了顾命八大臣这一棘手的问题,更是从根本上,彻底改变了咸丰帝临终前,对皇权分配的精心布局。

在咸丰帝离世之际,他或许曾期望顾命八大臣,能够辅佐幼帝,维持朝政的稳定。但他未曾料到,这一布局会被辛酉政变所打破。

政变胜利后,两宫太后慈安和慈禧,凭借着自身的谋略与果敢,以及与恭亲王奕?的紧密合作,成功地掌握了大清朝的实权。

而奕?,这位在政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的人物,顺势替代了八大臣的地位,荣升为议政王,并兼任军机大臣领班。

他所拥有的权力,可谓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甚至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例如,在诸多重大决策中,他的意见往往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各级官员对他的指令莫敢不从。其权势之盛,在当时的朝堂之上无人能及,对清朝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且重大的影响。

而两宫太后,在封建王朝那根深蒂固,等级森严的体制束缚之下,只能无奈地垂帘听政,充当着最后拍板的授权人。要知道,在那个时代,封建礼教和传统制度,犹如一道道无形的枷锁,限制着女性直接参与朝政的权力。

此时的大清王朝,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政治体制——两宫垂帘听政,亲王辅政。这种体制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可谓别具一格。垂帘听政这一形式,使得慈禧得以缓缓来到了权力的前台。

然而,此时的她,尽管怀揣着对权力的渴望和野心,但在面对如何有效地支配权力,治理如此偌大的国家时,还显得颇为稚嫩,经验明显不足。毕竟,管理一个国家绝非易事,需要丰富的阅历,卓越的智慧和果断的决策能力。

因此,见多识广,阅历丰富的恭亲王奕?,便成为了慈禧极为重要的帮手和学习对象。奕?凭借着自己,多年在政治舞台上的摸爬滚打,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智慧。

应该说,在慈禧掌权的漫长时间里,她所奉行的很多外交政策,以及学习洋务等重大国策,很大程度上,都是源自于奕?的影响。

例如,在开展洋务运动时,奕?提出的一系列引进西方技术,创办近代企业的主张,都为慈禧所借鉴和采纳。在处理与外国列强的关系上,奕?的一些外交策略和理念,也对慈禧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与慈禧一同垂帘听政的慈安,其地位实际上要比慈禧高出一筹。然而,慈安对政治事务和国家大事,并不太感兴趣。

大多数时候,她更像是一个象征着权威的吉祥物,默默地支持着慈禧,并为她提供后盾。因此,当涉及到需要两位太后,共同决定的事情时,基本上都是由慈禧,来主导决策。

慈安的存在,为慈禧增添了一层合法性和权威性。尽管她本人对政事不太热衷,但她的身份和地位,使得她成为了宫廷中的重要人物。她的存在也平衡了权力结构,让慈禧不能完全独揽大权。

同时,慈安的温和性格和不干涉政事的态度,也为慈禧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使其能够施展自己的才能和影响力。

而慈禧则凭借其智慧,权谋和政治手段,逐渐掌握了实际的权力。她通过巧妙地运用各种策略,赢得了朝廷官员和大臣们的支持,从而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在这个过程中,慈安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决策,但她的存在,仍然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确保了慈禧不会过度滥用权力。这种微妙的权力平衡,在清朝后期的政治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影响了一系列重大事件的走向。

时间如白驹过隙般流逝,在长时间的潜移默化,以及实际操作后,慈禧对于权力的运用和掌控,愈发娴熟,游刃有余。

她对权力的欲望,愈发强烈,对于集权的渴望,更是与日俱增。然而,正所谓教会了徒弟,就会饿死师傅。

此时的奕?,手握重权,位高权重,几乎可称得上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使得他成为了慈禧眼中的政敌,一个需要被击败的对手。

在这个充满权谋与争斗的宫廷舞台上,慈禧逐渐展现出她的野心勃勃。她深知要巩固自己的地位,并实现更大的权力集中,必须削弱奕?,这样强大的势力。

而奕?,作为一名资深的政治家,自然也察觉到了慈禧的意图,并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自己的地位。

在这场政治斗争中,双方都心知肚明对方的目的,但却无法直接公开对抗。他们只能通过各种手段,来削弱对方的影响力,争取更多的支持力量。同时,宫廷中的其他势力,也开始蠢蠢欲动,试图在这场权力斗争中分一杯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公元1865年,风云突变,奕?这位在晚清政局中,举足轻重的人物,遭受了来自各方的弹劾。这一弹劾风波来势汹汹,令朝堂上下为之震动。

在两宫太后的慎重决议之下,奕?虽说得以保留了部分职务,然而,他那曾经显赫无比的议政王头衔,却不幸遭到了无情的剥夺。这一结果对于奕?而言,无疑是沉重的打击,也在朝堂之中,引发了诸多猜测与议论。

关于此次的变故,明眼人皆能看出,这很大程度上,就是慈禧太后有意安排的。自1861年那场惊心动魄的辛酉政变开始,至1865年这短短四年时间的磨砺,慈禧太后已不再是当初那个,初涉朝政的女子。她在复杂多变的宫廷斗争中,逐渐成长,心思愈发缜密,手段愈发高明。

在这四年里,慈禧太后凭借着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果断决绝的行事风格,逐步掌握了所谓的帝王权术。她巧妙地周旋于各方势力之间,一方面拉拢那些,对自己忠心耿耿的臣子,另一方面又对那些可能威胁到自己权威的势力,进行打压和分化。

她开始精心培植自己的势力,将亲信安插在重要的职位上,逐步构建起属于自己的权力网络。从宫廷内部的太监宫女,到朝堂之上的文武百官,都有她的眼线和支持者。

而后,慈禧太后凭借着自己所积累的强大势力,开始了绝对集权之路。她对朝政的掌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大小事务皆需经过她的首肯,整个朝廷的决策大权,几乎完全落入了她的手中。

这一时期的清朝,政治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这一切的幕后推手,正是这位野心勃勃,手段高明的慈禧太后。

奕?受到的政治打击,犹如一场风暴,席卷了整个朝廷。这一事件,不仅对奕?本人产生了深远影响,更让朝野上下,意识到如今大清朝所面临的严峻局势。

在这场风暴过后,一切都变得清晰起来:权力的天平正在倾斜,而30岁后的慈禧,则逐渐崭露头角,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绝对掌权人的宝座迈进。

她深知要想成为真正的掌权者,还需要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她开始对那些可能威胁到她权力的人采取行动。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策略和手段,慈禧成功地削弱了反对派的力量,消除了潜在的隐患。

就这样,30岁后的慈禧逐步走向了权力的巅峰。她以坚定的决心和果敢的行动力,赢得了众人的敬畏与尊重。在她的统治下,大清朝迎来了新的时代,但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可是,时间如同无声的流水,一天天悄然流逝,同治皇帝也在岁月的长河中,慢慢长大。光阴的脚步不曾停歇,每一个日出日落,都见证着他的成长与变化。

公元1872年,已然17岁的同治皇帝,迎来了人生中,至关重要的时刻。在那个封建礼教森严的时代,17岁对于一位帝王而言,意味着必须要举行大婚,亲自执掌朝政。这不仅是年龄上的成熟标志,更是王朝传承和发展的关键节点。

同年,同治帝的大婚盛典,隆重举行,整个宫廷张灯结彩,热闹非凡。无数的珍奇宝物,华丽的服饰和精美的装饰,都彰显着皇家的威严与尊贵。

这场大婚,不仅仅是一场仪式,更是同治帝迈向成年的重要一步。从此,他已然算是成年人,肩负起了治理国家的重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