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拆掉思维里的墙豆瓣 > 谁动了我们的幸福(第1页)

谁动了我们的幸福(第1页)

一、我要比你更好

本来社会系统和自我系统一个管外、一个管内,管外的社会系统通过与外界的比较推动你更好地表现(比如让你努力获得优异表现),而管内的自我系统把资源转化为绵绵不绝的幸福(比如让2万元钱转化为幸福感)。正如前面的比喻,一个是手,一个是胃。

这本来是个运转良好的系统,但小明的电话却刺激了你的社会系统:一个不如我的人竟然拿到比我高两倍的钱?你的社会系统冒出来,一脚踹醒你感觉良好的自我系统:喂!这可不能随便幸福!我们一定要拿到5万元的时候,才能够幸福!于是在这样的思维方式下,你只有在自己拿到5万元,或者得知小明的公司倒霉之后,才会感到幸福。我们过分关注外界的事情,所以我们的社会系统开始越界,掌管我们自己的幸福。

但是真的会幸福吗?

答案是不会。心理学家调查1万人的快乐程度与收入的关系后发现,虽然收入在某种程度上起重要作用,但人们更看重与别人比较的结果。

不要忘记社会系统的运作方式:与他人比较,然后超越别人,然后获得短暂的满足。在这个系统下,你很快会发现这个世界上有年终奖拿10万的人,有比小明烂一百倍却比你活得好一万倍的人。于是你的社会系统会帮助你定下一个目标,然后再继续挑战……然后是更高的目标,继续挑战。

英国沃里克大学教授克里斯·博伊斯指出:“过去40年里,每一个人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所有人都是这样……我们的车变快,邻居的车也变快,与那些跟我们关系密切的人相比,我们没有优势。”他说:“如果朋友年薪是他的双倍,一些人可能年薪1万英镑(约合303万人民币)都不觉得快乐。”“一些人住着大房子、开着新款汽车,但如果在熟人圈中房子不是最大、汽车不是最新,他就感觉不到这些物质本应带来的那份快乐。”

我们的幸福感,很大部分就在这种“比你更好”的比较中流失。

二、“我要更多”与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文豪托尔斯泰经常一出手就是《战争与和平》这样的大著作,其实他一向很羡慕像莫泊桑这样的短篇小说家,他也曾尝试写短篇,其中不乏精品。

比如这篇《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讲的是一个叫做帕霍姆的地主向巴什基尔人的头领购买土地,当他问及土地的价格,头领告诉他:“我们的价格一直不变:一天10卢布……我们以天为单位卖地。你一天走多远,走过的土地都是你的。而价格是一天10卢布……但有一个条件:如果你不能在当天返回出发地点,你就将白白失去那10卢布。”

帕霍姆从第二天早上开始圈地,他努力地往外走,一直到不得不往回走,才发现自己走得太远了。于是他用尽全力狂奔回来,在最后一瞬间回到了原点,但是却吐血而死。他的仆人捡起那把铁锨,在地上挖了一个坑,把帕霍姆埋在了里面。帕霍姆最后需要的土地只有从头到脚那么一小块。

“帕霍姆情节”是不是就是指那种有手无胃的人?这些人有强壮的手脚,却没有胃。他们感觉不到幸福,只有饥饿。他死的时候都不知道,其实人只需要从头到脚六英尺那么一小块土地。

总有人会比你更成功!你总能得到更多!被社会系统接管幸福系统的人,像在食物中饿死的无胃人一样,永远吃不饱。正如我前面谈到的成功正态分布,成功从来只是少数人的游戏。社会先给我们定义“成功”(一个到达才允许幸福的资格),然后狞笑着让我们参与一场永远只有少数人笑、多数人哭的游戏。社会规定的“幸福”永远是稀缺品,正如2012的股票。

你可以按照社会设置好的方式去工作、设置好的方式去竞争、设置好的方式去交换,但是一定不能按照社会设置好的方式去幸福。否则,你就彻底废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