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论语共多少篇 > 第14章 论语述而1(第2页)

第14章 论语述而1(第2页)

【注释】

①燕居:安居、家居、闲居。

②申申:衣冠整洁。

③夭夭:行动迟缓、斯文和舒和的样子。

【译文】

孔子闲居在家里的时候,衣冠楚楚,仪态温和舒畅,悠闲自在。

【原文】

7。,5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①。”

【注释】

①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鲁国国君的始祖,传说是西周典章制度的制定者,他是孔子所崇拜的所谓“圣人”之一。

【译文】

孔子说:“我衰老得很厉害了,我好久没有梦见周公了。”

【评析】

周公是中国古代的“圣人”之一,孔子自称他继承了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来的道统,肩负着光大古代文化的重任。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周公的崇敬和思念,也反映了他对周礼的崇拜和拥护。

【原文】

7。6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①,依于仁,游于艺②。”

【注释】

①德:旧注云:德者,得也。能把道贯彻到自己心中而不失掉就叫德。

②艺:艺指孔子教授学生的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都是日常所用。

【译文】

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

【评析】

《礼记·学记》曾说:“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及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这个解释阐明了这里所谓的“游于艺”的意思。孔子培养学生,就是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原文】

7。7 子曰:“自行束脩①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注释】

①束脩:脩,音xiū,干肉,又叫脯。束脩就是十条干肉。孔子要求他的学生,初次见面时要拿十余干肉作为学费。后来,就把学生送给老师的学费叫做“束脩”。

【译文】

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评析】

这一章中孔子所说的这段话,表明了他诲人不倦的精神,也反映了他“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过去有人说,既然要交十束干肉作学费,那必定是中等以上的人家之子弟才有入学的可能,贫穷人家自然是交不出十束干肉来的,所以孔子的“有教无类”只停留在口头上,在社会实践中根本不可能推行。用这种推论否定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过于理想化和幼稚。在任何社会里,要做到完全彻底的有教无类,恐怕都有相当难度,这要归之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

【原文】

7。8 子曰:“不愤①不启,不悱②不发。举一隅③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