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导演挑选小演员的标准 > 第126章 论坛(第2页)

第126章 论坛(第2页)

“你夸人就夸人,损我干什么?”陆钏做出着急的样子,嗯,七分假三分真,他那部电影叫《寻枪》,对他来说,回忆的确不都是美好的。。。。。

打趣几句后,张国利把话语权交给了陈燔,后者开启了今天的演讲:“我拿到这个话题,说得是创新和市场的关系。我年纪小嘛,大伙儿都喜欢把创新和年轻人绑在一起,这个其实这里本身就有个小误区。我这人其实挺守旧的,宁导可以为我作证。我和他们去唱K,他们唱《青花瓷》,我点得《涛声依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宁皓在一旁捧哏:“他甚至会唱《喀秋莎》,我上一次在见有人点这歌的时候,KTV还叫卡拉OK!”

台下一阵哄笑,少数人已经反应过来,人其实已经开始点题了,像创新就不能用单一的目光把某些事物绑定到一起,比如年轻和创新。。。。。。

“唱新歌我跑调嘛!”陈燔回了宁皓一句,接着继续自己的演讲,“我小时候看电影,最初接触的是中央台放得老电影和镇子广场上拉的露天大幕,《地道战》、《地雷战》什么的,那时候小,但看这些片子却很好理解,鬼子是坏人,八路是好人,好人为了对付坏人就用了好多办法。你看,故事并不复杂,一个小孩子都能看懂,而且还觉得好看。可以想象,这些电影刚刚问世的时候,对观众来说,也是‘新鲜’的东西。差不多同时期,录像厅开始泛滥,里面都是些港片,这个对我来说就都不都是美好的回忆了。。。。。我甚至被《倩女幽魂》里的大蜈蚣吓哭过!”

台下又有人笑,张国利帮着解释了一句:“《倩女幽魂》有三部,我没记错的话,大蜈蚣是第二部的作品里的反派,90年上映,95年前都是录像厅的热门作品。。。。。。陈燔,你那会儿上小学没?”

“没上,还在幼儿园。”

“那可以理解。”

“对,但国利老师,当时你已经是‘大人’了吧?感觉这片子新鲜不?”

“新鲜啊,那会儿谁见过这种特效啊!”张国利举着话筒点着头。

“所以,这类片子也算是创新!其实不光是奇幻片,八九十年代的港片也处处都是创新,比如龙叔的功夫喜剧、徐老怪天马行空的江湖故事、星爷的无厘头;他们其实不是这类风格的创始人,但却是集大成者,集大成者,这也是一定意义上的创新。”陈燔侃侃而谈,继续给出自己的定义,“其实同时期我们内地也有新鲜的东西不断地涌现,比如国利老师演过的《顽主》,现在回头去看,依然颇有意味,后来冯导的《甲方乙方》也正是在这基础上才获得巨大的成功。90后,好莱坞开始进入内地,我听前辈们说起这事,说当时我们的电影界中可谓是一片的风声鹤唳。《真实的谎言》、《泰坦尼克号》,这让我们第一次听说大片这个概念。

“对了,《泰坦尼克号》我都没看完,只记得父母找了张不知道是正版还是盗版的DVD,请了几个朋友在家里看的,他们刚把片子塞机器里,就把我从客厅赶了出去,我就躲在客厅门外隔三差五的偷听几句台词。只记得‘捷克斯洛伐克’这词儿一出,大人们瞬间就开始拍大腿,也不知道他们激动个什么劲儿!”

陈燔忽然停住了话头,冲着台下猛眨眼,四周又涌起一些心领神会的笑声。

“再往后来,就得提一句陆钏导演了。我上初中的时候,学校组织大家去看《寻枪》,看完之后的我想法就是,哇,主旋律,居然也可以这么拍?不是说我们只会拍打仗吗?”

陆钏:这破事儿还过不去了是吧!

“之后的一段时间,我忙于学业,没怎么关注电影。中学生嘛,那会儿减负的口号喊得很响,但小县城里该怎么样还怎么样。偶尔也就在六套上看看老片子,我记得国利老师也当过电影导演,有个《好孩子》的片子,灵感来源和《土拨鼠之日》一样,都是讲得时间循环。这个概念在科幻迷眼里算不上有新意,但放到电影行业那就让人耳目一新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我看来,把其他文艺领域里有亮点、但不出圈的东西放到电影里,这也是一种创新。

“上大学后‘意外’的遇见宁皓导演,参与了《疯狂的石头》,这是我第一次亲身体验一部电影的筹备、拍摄、发行的全过程。当时我以为正常的拍部电影就这样,播出后才知道,这电影其实一点都不正常。。。。。。”

一旁的宁皓有些不好意思的笑了笑,陆钏则开始奋力的鼓掌,他是真喜欢这片子。

“创新,正是创新的叙事手法和运镜技巧,《疯狂的石头》给大家展示了小成本电影是怎么在票房和口碑上做到双丰收。大家看,创新有的时候似乎并不难,他可以是题材的发掘,可以是技法的更新,还可以是单纯的花更多钱,只为构建出一个全新的世界。方才,几位导演都提及了市场的变化和发展。而我想说的是,随着市场的发展,电影,拥有着愈加无限的可能!”

喜欢小导演的升级路请大家收藏:(www。aiquwx。com)小导演的升级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