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军团套装 > 第181章 关于数百年京城内的名人文化教育(第1页)

第181章 关于数百年京城内的名人文化教育(第1页)

1937年7月7日倭寇开始进攻北平到北平沦陷,前后也就一个月的时间,当时作为清朝数百年的首都,这里生活了太多的百姓和名人。

在城里,人们只听到枪炮声,谁胜谁负并没有可靠消息。下午1时,广播里传来捷报,我方已收复廊坊、丰台。城中百姓心情才逐渐好转,开始到处走访相告,但是大部分都是口口相传,没有一个是真是的报告,也没有具体的描述。只知道外面开始打仗,但是具体细节不知道。

晚上的时候,国民政府派出大量人员开始通知大家预防轰炸,预防倭寇毒气,让人准备各种灭火和防毒的东西,瞬间整个城市乱了起来,大家都开始害怕,但是又不知道怎么办!

北平城的百姓不论贫富还是权贵,一夜都在害怕,当然也有一些投降派汉奸,这些人的做法就不好说了!

一些胆子比较大的,想要跑到前方看看的,赶到城墙下,想看看战况究竟如何。到了才发现城墙附近都没有守军了,之前的防御工事里面一个人都没有,能逃跑的都跑了!

当时的文人朱自清,就借住在西单牌楼附近,据他回忆,他一早一早出去买报,本该繁华的北平西长安街上,“冷冷清清,比之前的午夜时分还冷清,但是胡同口,街两边走道儿上却站着不少闲人,东望望,西望望,都不做声,像等着什么消息似的。街中间站着一个警察,也沉着脸不说话”。

迷茫的北平人被各种谣言覆盖,有的认为国军29军打了大胜仗,事变马上就会结束,国民政府还是比较厉害,生活就可以回到以前;有的说倭寇会进来屠城,倭寇已经胜利,马上就要血洗京城,许许多多的人开始搬家,希望离开这里,有的想做火车去南方,有的准备下乡避难。

朱自清接到朋友打来的电话:“宋哲元、秦德纯昨儿夜里都走了!北平的局面变了!就算归了敌人了!”朱自清呢朋友还说,也不一定,也有可能国军政府收复回来!大家其实都是希望取得胜利的,希望能够打败倭寇的,百姓都是比较纯朴的,都希望能够取得胜利

朱自清及其友人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具备超过常人的视野和分析能力,各个行业的精英人士也不相信北平轻松沦陷,清华大学教务长潘光旦不信29军会弃守北平,他拄着拐杖,跌跌撞撞地前往军营一探究竟。营房里,早已没有一个官兵的影子。

在清华,潘光旦是大家公认的硬汉。他年少时就遭遇了截肢,凭着坚强的意志完成学业,并顺利地拿到了美国达特茅斯大学的毕业文凭。他的弟子、社会学家费孝通说他的性格是“牛皮筋”,“屈不折,拉不断,柔中之刚”。

可是,这一天,潘光旦在军营里失声痛哭。回校后,潘光旦遇见一同留美的好友梁实秋,两人相对无语,唯有默默流泪。

岁数稍大的北平市民不免想起了八国联军进京城的事情,他们一声长叹,机械性地关门闭户,习惯性地躲避兵祸。许多普通市民都认为,日本人拿够了,抢足了,自会撤兵。多则半年,少则一月,北平城还是北平城。

然而,噩梦从“易帜”开始,一天比一天更坏。

为了寻求庇护,沦陷当天,燕京大学第一次升起美国国旗。燕大校友在多年后感叹道:“星条旗啊!多少年来你曾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令《独立宣言》蒙羞的可耻记录,可这一次却使你顿增光彩。”

“当灿烂的美国旗在空中飘扬;太阳旗已遍遮燕京外面的世界了。”史学家邓之诚在去西郊的路上,看到有些人家门口悬挂着倭寇旗,或在门前画个红圈以示“顺民”,不由发出了“怒其不争”的感叹。

书斋中的邓之诚有所不知,平津两地已为此发生诸多惨剧:有的因为不挂倭寇旗,家破人亡;有的因为旗子不合样式而遭逮捕,永无下落;有的门前悬挂倭寇旗,户内阖家痛哭。报人罗隆基觉得时局严酷至此,“易帜”与爱国无关,无须苛责。

当时人们料到倭寇兵进城后,将对抗倭分子进行屠杀,知识分子恐慌起来,停止救亡工作,烧去了抗战的宣言、传单、名册、书籍。抗倭的学生离开了学校,潜入民宅,随时准备逃亡。

1937年8月8日,那天是立秋,有小雨。也是29军撤出后的第十天,倭寇浩浩荡荡地进城了。“倭寇进城是从前门进来的,是堂而皇之就进来了……在长安街上,常常有倭寇的军车、吉普车,更多的倭寇商人和来华工作贸易的倭寇人,自发组织起来,到处欢呼雀跃。”

北平人成了亡国奴。从此,上街必须躲避横冲直撞的倭寇车,不然一不留神,就做了轮下冤鬼。在茶馆酒肆,一时失言,就会马上被日伪汉奸安上个“反倭分子”的头衔。即使在家,也过不得安生日子,随时可能有宪兵闯入,进行盘查。

开学第一天不讲课也不上课。因为学校还来不及印新课本,但是旧课本记着甲午战争,记着倭寇的侵略,这是不可以的。老师要求学生把课本掀开,把某页到某页撕掉,把某页涂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就在前几天大清早儿北平还是有人遛鸟儿,茶馆儿大酒缸,全是人。白胡子老头儿,在街上走起来,还是迈着方步。短短几天整个世界就变了……

不过北平确实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地方,北平人就经历了八国联军,慈禧逃到五台山,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军阀混战。‘九一八’之后,东北涌进来无数学生难民,倭寇公然在东单广场实弹演习……与其说北平老百姓‘处变不惊’,不如说是‘见怪不怪’了。北平六百年帝都,老百姓早已给揉成一种稳顺,在各自本位上安分守己地生活工作。”

可惜了这做历史古都,几百年的传统,清政府的文化,北平人的生活方式……从第一批倭寇以征服者的名义进城,从那个时刻开始,这一切一切,就要永远消失了。”

北平沦陷期间,代表华夏这一时间的许许多多的文学家和史学家有许许多多的也在北平,他们用自己的文学不断的鼓舞这个黑暗时期的华夏人命。

北平沦陷时,老舍虽不在北平,但也遭受了丧亲之痛。

他的岳母、妻子胡絜青的母亲,正值75岁高龄,经历过庚子国难,每每讲起这场浩劫都不寒而栗。在她高龄时,听说北平再次被攻陷,急出了脑梗。老人不忍看家国被蹂躏,干脆打翻药碗,宁可绝食而亡。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