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明方面。
朱元璋意识到天下尚未平定,自己的实力还不够强大。
如果一味追求迅速消灭北元,可能会力不从心,深入漠北的风险极大。
因此,朱元璋也调整了策略,对北元从以军事打击为主转变为以招抚为主,采取温和的手段,等待时机成熟再发动决定性的战役。
这也是无奈之举,毕竟长期的战争对任何一个农业王朝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尤其是对于刚刚诞生的大明王朝来说。
经历了元末战乱的百姓,已经难以承受连年战争的巨大压力。
虽然大明朝廷可能因为东瀛白银的输入而在财政上并不缺乏,但是,粮食和战马的短缺却是无法弥补的。
尤其是北伐的失败,更是让大明损失了大量的战马。
没有战马,就没有骑兵。
没有骑兵,大明又如何能深入草原与北元骑兵作战?
因此,北伐失败后,明军不得不从主动进攻转变为战略防守。
甚至出于整体军事战略的调整,明军不得不暂时退出河西走廊。
之后,明军再次经营河西,采取稳扎稳打的策略,洪武初期数万大军如暴风骤雨般横扫河西走廊的场景已成为历史。
闽王府内!
朱樉看着手中的诏书,不禁感到头痛,揉了揉额头。
这是来自应天城朱元璋的亲笔诏书。
诏书的内容很简洁。
要求朱樉协助曹国公李文忠组建闽南水师。
并要求他设法从闽南等地征集粮食运往应天城。
曹国公李文忠,江苏盱眙人,是大明王朝的开国将领,文武双全。
同时,他也是朱元璋的外甥,被朱元璋收为养子,赐予“朱”姓,以勇猛著称,是诸将之首。
朱元璋对李文忠极为信任,常派他监军随将领出征。
李文忠也未辜负朱元璋的信任,屡立战功。
因此被封为曹国公,恢复了李姓。
所以,如果论起亲缘关系,朱樉还得称呼他为表兄。
朱樉真正头痛的不是李文忠来闽南组建水师的事情。
他头痛的是朱元璋给他的第二个任务。
也就是征集粮草运往应天城的任务。
而且这个任务还有具体的指标要求,运往应天城的粮食不得少于三十万石。
三十万石。
也就是三千六百万斤。
这样巨大的粮食量,即便是朱樉也感到非常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