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英年早逝的武将 > 2 章(第1页)

2 章(第1页)

>贰·新四军的成立

1936年的西安事变之后,国共两党并没有达成对红军改编的协定。

但是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中国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陕北红军已经有了几万人的规模,蒋介石即使心里一百个不愿意,也已经不可能考虑剿灭了,这时候如果再去打红军,得被全国人民的唾沫星子淹死。

于是,西安事变之后谈谈停停的国共谈判一下子有了突破,双方达成了联合抗日的协议,陕西红军变成成了国民政府革命军第八军。

但是还在南方打游击的那部分人怎么办?

南方8省的这些游击队,这几年一直坚持在深山老林打游击,没有通信设备,早已和中央失去了联系。尽管如此,我党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抛下这些当年留守苏区的同志们。

尽管蒋介石开始没有改编这部分人的想法,但是在我党的坚持之下,作为谈判的条件之一,最终同意了把南方游击队改编成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至于新编第四军这个番号倒是有一番来历。

这个番号是叶挺跟老蒋建议的,最终得到了国共双方的认可。

蒋介石认可「新四军」,是因为当年他任总司令进行北伐的时候,北伐军里面有一个第四军。

而领导人对「新四军」这个番号的认可,则是因为他创建红军时的第一个军就叫红四军。

于是,南方游击队集结之后的番号就这样在两党的认可之下定了下来。

这儿说到叶挺了,那就顺便聊聊这位新四军史上最憋屈的军长。

叶挺的资历够深,南昌起义时主力部队就有叶挺的5个团,后来的「红军之父」朱元帅当时还是南昌的公安局长,手里也就几百号人,在南昌起义中的作用远远比不上叶挺和贺龙他们。

但是朱元帅最大的功劳就是把残兵收集起来带到了井冈山,为革命保留了火种,这在当时的兵败的情况下是相当不容易的。

叶挺是个牛人,当年北伐时任第四军独立团团长,有「北伐名将」之美誉。后来在南昌起义中任前敌总指挥,作用巨大,因此成为我军的创始人之一,但是后来做了一件糊涂事。

1928年去苏联汇报情况的时候,由于王明、李立三等人对叶挺无端指责,把广州起义失败的责任归咎于他一个人,加上对党内一些问题也看不惯,而选择了退党。这次脱党事件,也严重影响了他后来在新四军中的地位和工作开展。

新四军组建时,关于军长的人选问题国共又干了起来。

按照蒋介石的意思,必须是由国民政府派人担任。这样的方案我党当然不同意。

军长人选牵扯到后续新四军是姓国还是姓共的控制权问题,延安在这个问题上绝不让步。

但是蒋介石也绝不同意由我党指派军长,这个事就陷入了僵局。

之前在澳门隐居的叶挺因国内抗战爆发已回国,希望为国效力。蒋介石对自己这个曾经的部下很是欣赏,于是决定指派叶挺担任新四军的军长,并在未和中共确认的情况下单方面发布了委任状。这让中共很是恼火。

但是叶挺毕竟是参加过南昌起义的我党人员,在中共上层有一定的人缘,而且后来又应领导人之邀去了一趟延安,在延安受到了热情的欢迎,这让叶挺非常感动,也向延安保证日后新四军的军权交由中共控制。

由此,经过国共双方的互相协商让步,最终军长一职由国民政府指定的叶挺担任,副军长由中共方面指定的项英担任。

归根结底,国共双方都想夺得这支军队的控制权。这也导致了日后皖南的悲剧。

叁·项英的两个问题

先聊聊叶挺和项英这两个人的关系。这两个人就好像是两个世界的人,完全就是不对付。

项英这个人资格很老,早期是搞工人运动的,后来在中央苏区的地位很高,当时被外界称为和领导人、朱德并列的苏区三大领军人物。

项英就是典型的和士兵打成一片的「土包子」类型,对外表不讲究,理个大光头,说话大大咧咧。天天和士兵一起端个大碗蹲地上吃饭,非常平易近人,很受士兵的爱戴。

叶挺则完全不一样,他对外表和生活极其讲究,就是现在说的那种很小资的一个人。

叶挺是正规军校出身,整天穿一身将军服,戴着白手套,活脱脱就是一个普鲁士贵族军官的形象,和新四军这帮刚从大山里面钻出来的「土包子」完全是两种概念。而且他在国外居住多年,喜欢摄影,对食物也比较讲究,跟新四军战士根本就格格不入。

咱们肯定就看出来了,项英和叶挺两个人指定是谁也看不上谁,要想让两个完全不搭的人成为朋友,那基本上是天方夜谭。

但是导致他们矛盾的最根本原因,并非个人性格以及生活爱好的不同,而是理念和思想认识,特别是对军队控制权的矛盾。

前面我们讲过,新四军成立之初,本身就是从8省15区的游击队临时集结起来的,这和一直在党领导下的陕西红军有很大不同。这些游击队和党中央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