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东北野战军实力最强 > 4 章(第1页)

4 章(第1页)

我党最初的打算是「独占东北」,目标是奔着大城市去的,这其中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苏军。

从一进入东北开始,苏军的态度就很不稳定,一会好一会坏,至于原因嘛咱们下文再讲。刚开始苏军对我党的态度比较友好,虽然跟国民政府有协定要把大城市交给国民党军队,不能交给中共军队。于是我军直接把进入东北的部队名字改了,不叫八路军,而是叫「东北人民自治军」,苏军也就睁只眼闭只眼,放任中共在大城市发展,还给了很多的便利。

但是形势瞬息万变。

随着杜聿明率国军攻破山海关,我军开始在东北陷入了困境。

一个情况是苏联突然翻了脸。斯大林迫于蒋介石的压力,担心这么放任中共在东北搞下去引来美国干涉,就开始把中共赶出大城市。彭真他们的东北局本来在沈阳,后来就让苏军给赶了出来。

不走?不走就用坦克赶你们走!这就是当时苏军对兄弟党的态度。

另一个情况是我军的战斗力问题。

虽然先去东北的冀东部队都拿到了新武器,但是后来的占大多数的山东八路和黄克诚的部队都没有配备新武器,所以黄克诚气愤地向中央说出了「新人新枪,老人老枪」的抱怨。

黄克诚还算好一些,毕竟当时出发时没有听中央的把武器留下,所以虽然武器落后也算是手里有家把什。但是山东来的那些人就惨了点,连老枪都没有。就这样的装备,怎么跟美式装备的国军打?

而手里拿着全新日式武器的冀东部队,因为来东北后快速扩张,人员成分复杂,伪军、土匪啥的都有,一打仗比谁跑的都快,甚至还临阵反戈,战斗力非常渣。

关于黄克诚,咱们多说几句。这个老兄是我党里面有名的耿直,说话直言不讳,从来不会为了迎合上意而放弃自己的原则,还差点因为倾向掉了脑袋,但是仍然不改敢于直言的习惯。

1945年9月他还在苏中时,就要求老上级饶漱石给中央发电报,建议派大部队去东北,饶漱石觉得不管自己的事,没听他的。

黄克诚竟然直接越过饶漱石给中央发电报,让饶漱石很是不满。但是他的想法和中央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直接让黄克诚带着他的新四军第3师赶赴东北。

出发时领导跟他说,中央都说了,东北遍地都是武器,你们把武器留下来去东北换新武器,但是黄克诚觉得事没那么简单,就坚持带着武器走了,这也招致了很多人的不满。

但就是黄克诚这个决定,让第3师避免了像其他空手去东北的部队那样的绝境。

后来在东北遇到困难,很多领导都是报喜不报忧,但是黄克诚不管,有啥说啥,包括「七无」和「老人老枪新人新枪」之类的,都是他跟中央提出来的。

黄克诚是从井冈山就跟着领导人和朱老总闹革命的,所以算是领导人嫡系,这个从他随时可以越过上级给中央发电报就可以看出来,要不然就他这样的性格,估计早就出事了。

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比如说在一个公司,你一个部门小主管,如果敢越过部门经理直接找总经理发牢骚,还不是一次两次,部门经理不弄死你才怪。如果一直不搞你,那就说明确实是搞不了你……

随着山海关和锦州的失守,东北局又退出了沈阳,杜聿明带着国民党军高歌猛进,一路追击。

而我军尚未在农村建立根据地,至于大城市,这时候苏联又不让进,形势就极端严峻起来。

没有根据地,吃穿都成了问题,占领东北根本就无从谈起。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随着国民党军队的一路推进,我军之前接收的城市,掀起了一股叛乱的浪潮。

刚到东北时,我军一心想发展队伍,收编了大量的伪满人员和土匪,这些人本来都是墙头草,一看国民党军占了上风,纷纷反戈哗变,给我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没有办法,只有退到小城市和农村,但是当时很多东北老百姓都认国民党是正统,对我军非常排斥。

东北的冬天那个寒冷劲就不用提了,大部分部队都衣食无着,惨不堪言。

个别人为了生存甚至做出一些伤害老百姓的行为,更加导致了老百姓的不满和怨恨,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一时间,我军在东北,陷入了严重的困境。

叄·转机

刚去东北的时候,东北局的一把手是彭真,林彪去了之后是负责军事的,政工方面的都属于彭真管。彭真这个人一直是搞白区地下工作的,能力也比较强。按照最初我党的想法,是要和平占领东北,所以让彭真负责东北的工作,这个决定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随着局势变化,国民党军把我军撵着到处跑,东北民主联军基本上是陷入了绝境,黄克诚都说出了「有遭遇西路军危险只可能」这样的话。

对,没看错,是东北民主联军,我军又改名字了。

从名字的变化可以看出中央策略的变化。

最早叫「东北人民自治军」,那时候想的是要独占东北。

后来随着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