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喜马拉雅乱世枭雄 > 5 章(第1页)

5 章(第1页)

。他被雾霭遮盖的眼瞳能看见太阳,对他来说,那是深蓝色世界中的一个明亮光点,又遥远,又温暖。

沈清平(2)

IPCC大会第二天的下午,会场的气氛如坟墓般沉重,在经历昨天歇斯底里的混乱之后,来自一百八十二个成员国的代表终于接受了(至少表面上接受了)AR12-4报告指出的残酷事实。

沈清平知道这些人在拒绝、愤怒、讨价还价、沮丧、接受的五个心理阶段中到达了第三阶段,起码能够坐下来比较理智地分析问题。挣扎是难免的,他自己又何尝不想多争取一点时间,让报告预言的时间点晚一点到来呢。

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马克·卡考斯沃斯博士正在发言,他身后的投影屏幕显示着今天的议题:对《联合国季风地震带框架公约》(《UnitedNationsFrameworkConventiononMonsoonSeismicBelt》,缩写为UNFCMSB)的审议。

「我再简述一下框架公约的主要内容。」来自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的中年白人推一推眼镜,环视会场:

「第一部分,分析二五年来全球里氏六级以上地震的观测数据,得出地震在全球三大地震带上的分布规律及频率特征。简单来说,近百年间全球六级以上强震平均每年发生两百次左右,七级以上地震每年近二十次,八级以上每年近三次。而近二五年间的统计数据表明,毁灭性地震发生的频率正在持续增加,以2039年为例,全球共发生八级以上地震五次,其中震源中心位于巴西圣保罗东南部十五公里的里氏八点九级强震几乎摧毁了整座城市,这是人类史上罕见的巨大灾难;而到2049年,全年共发生八级以上地震十二次,造成近七十万人死亡、两千万人受伤、四千万人无家可归,全球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一万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地震几乎全部集中于板块交接线上,地震带其他区域的地震频率反而呈现下降趋势。」

沈清平心不在焉地转着手中的钢笔,他不禁想起中国青藏高原地震区近几年频发的大地震与巨大地震,虽然这十几年间西藏、四川、甘肃地区已普遍提高房屋抗震等级,但连续几次震源深度很浅的地震还是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作为藏东地区生命之路的川藏公路遭到毁灭性打击,那一段时间,川西的军用机场飞机起降频次达到饱和,军用运输机维系着无数交通中断的高原村庄的生命,直到汽车兵抢通道路,冒着生命危险驶入路况复杂的断裂带。那时候他作为抢险救灾指挥部的党委副书记亲临抗震前线,谁想到地震一个接着一个,在高原一待就是三年。

考斯沃斯博士继续道:「第二部分,对地震成因的分析。目前板块构造学说是地震成因的主流观点,通过数据对比——大家可以在附件中看到全部的统计数据、图表和季风板块运动的三维模型——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全球季风是导致地震频发的最大原因。季风——地震带理论是IPCC第一项目组五年来的研究成果,数据模型通过超级计算机的演算,虽然在学界还是惊世骇俗的观点,但经过昨天的那场大讨论,相信大家已经能够肯定它的合理性。

这个理论基于一个出发点:全球变暖导致的全球性季风增强。尽管在四五年前就有科学家提出全球变暖将对季风造成影响,但直至2035年,我们才通过技术手段切实测定到季风强度的显著变化:纬向大气环流的速度平均每年增加0。004%,也就是说,现在的全球大气流动速度比《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签订时增加了29。1%!季风运动增强在两方面促使地震加剧,第一:季风对板块碰撞构造山脉的应力作用;第二,强热带季风被山脉阻隔造成的强降雨堆积在板块边缘,使板块在压力下出现结构性弯曲,所导致的边缘位移。二者的协同作用使得几大板块的年平均移动速度提高了两厘米左右,这两厘米,造成了板块间撕裂、挤压、摩擦作用的加剧,由此导致地震的发生。

根据模型推演,大气环流速度还将不断加快,我们已进入全球地震高发期,且地震频率将在五年内到达顶峰。尽管各国在执行《气候框架公约》上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但温室气体的累积效应短时间内无法解除,这个伤痕累累的世界,还在不断变暖,不断变暖。」

说到这里,会场里响起一片嗡嗡的噪音。坐在沈清平旁边的墨西哥代表探过头来说了些什么,沈清平没心情戴上翻译机,只是点了点头,没有做出回应。

马克·考斯沃斯博士清清嗓子,等待会场慢慢安静下来。「第三部分,对策。在提出了无数方案,又否定了无数方案之后,我们确定这是唯一可行的计划了,尽管每个人都认为这很疯狂。」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全球气温还是一条缓缓上升的曲线,我们曾思考通过吸收温室气体、在地外轨道部署半透光薄膜遮蔽光照等方法来改变全球变暖的趋势,在技术上,许多方案是可行的,但我们的敌人不是技术,而是时间。短短五年,人类来不及将科幻变成现实,只能用手中已有的武器来对抗自然。」

「炸掉那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