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子明听他这么说,知道他是有事要忙,现在没空上去,看来他刚才过来,完全就是为了给自己送那个卡片了,于是他对孙副院长躬了躬身道:“多谢您了,您有事就先去忙吧!”
看着孙副院长走了以后,他这才施施然地转身往崔老院士的病房走去,这回因为有了卡片,所以两名卫兵对他的态度很是恭敬,其中一名卫兵还陪笑道:“刚才不知您是贵宾,多有得罪了。”
方子明也懒得跟他们解释,而是把卡片收起来直接上了三楼,到了306病房的门口,他透过门上的探视口往内一看,只见崔老院士果然在里面,不过在他的病床前,还坐着两个中年男人,他们正在跟崔老院士亲切地交谈着。
他迟疑了片刻,然后在门上轻轻地敲了一下,就听里面有人应道:“请进。”
他刚刚推开房门,还没来得及说话,崔老院士已经看见了他,马上满脸兴奋地招呼他道:“子明,你来了?”
“师父好。”方子明对他微微鞠了一下躬,然后很规矩地说道。
“坐吧,坐吧,别弄那些俗套了。”崔老院对他摆了摆手,乐呵呵地说道。
方子明点了点头,正想找个凳子坐下,就听其中的一中年人向崔老院士问道:“爸,莫非这位就是方医师吗?”
“噢,对,对,”崔老院士连连点头道,“我来给你们介绍一下吧。”
他一边说一边指着刚才一直保持沉默的中年人对方子明笑道:“这个是协合医院的脑科专家封洪流教授,如果你脸皮厚一点,可以叫他一声大师兄,我想他是不会反对的。”
封洪流忙笑道:“师父又跟我开玩笑了,既然这是您新收的小师弟,当然应该叫我大师兄了,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做父,难道我还能连出身来历都忘了吗?”
“呵呵,话虽然是这么说,”崔老院士乐呵呵地说道,“但是你都已经是成名成家的人物了,自己带的徒弟也开始在医学界绽露头角,现在我给你们添了这么年轻的一位师弟,我怕你们脸上有些挂不住。”
“那是您多虑了,”封洪流很谦恭地说道,“不要说我现在这点成绩在您面前不值一提,就是这位小师弟,恐怕也是身怀奇技,以后我还得跟他多多切磋,以求能够有所进益呢。”
“好,好,”崔老院士不由大乐道,“子明,那你就叫他大师兄吧。”
方子明抬头看了看封洪流,只见他顶已微秃,看起来至少有五十岁了,如果他结婚得早的话,只怕儿子都比自己大了,所以这声师兄就有些难以出口,于是他转头对崔老院士呐呐地说道:“师父,我看还是叫封教授吧。”
“那随你吧,”崔老院士看他一脸尴尬的样子,也就不再勉强他了。
于是方子明跟封洪流打了个招呼,接着崔老院士指着最先说话的那个中年人对他说道:“这个是我儿子崔俊哲,他不是学医的,我也就不勉强你叫他师兄了。”
方子明听他这么说,正不知该怎么称呼他儿子,就听崔俊哲对他笑道:“如果你不嫌俗气,就叫我崔主任吧!”
封洪流在一旁笑道:“你这个级别的主任,也算是凤毛鳞角了。”
方子明也弄不清他这个主任到底是管什么的,所以就含糊地跟他打了个招呼,崔主任望着很诚挚地说道:“方医师,昨天真是多谢你了。”
“您太客气了,这是我们的职责。”方子明看他说话虽然很随和,但是顾盼之间却自有一股威势,似乎也是一个久居上位的人,所以言语之间也就很客气。
崔老院士本来以为说出儿子的名字,方子明就会知道他是谁,所以才没多加介绍,可是现在看他一幅懵懂的样子,就知道他对官场的事情不太熟悉,因为他儿子虽然是个主任,却是个副部级的主任,而且他所处的部门,也是个炙手可热的部门。
所以只要对官场稍微熟悉一点的人,听了他儿子的名字,一定都会如雷贯耳,这也是崔老院士患病之后,那个副部长急得跳脚的原因之一,因为他和崔俊哲虽然同是副部级,但是两人在实权上差了何止一筹?
不过这样也好,崔老院士看着方子明浑浑噩噩的样子,不由暗暗点头,看来这个年轻人是个不善于钻营的人,这样以后自己也少了一层顾虑,他想到这里,不由对方子明更加心喜,于是他伸手拉着方子明坐在床沿上笑道:“你只管坐吧,用不着跟他们讲客气。”
然后转头对崔俊哲和封洪流笑道:“我知道你们都是忙人,你们都去吧,这里有子明陪着我就行了。”
崔俊哲和封洪流对望一眼,然后对老爷子笑道:“那我们晚上再来看您吧!”
两人告辞之后,方子明一边和老爷子聊天,一边伸手探察他体内的情况,片刻之后,他望着老爷子笑道:“师父,如果你真想出院的话,明天就差不多了。
“噢?”崔老院士好奇地问道,“你刚才是在给我切脉吗?”
“切脉虽然我也会,但是不太精,”方子明老老实实地说道,“所以我看病一半是靠切脉,一半是靠自己的内气。”
“难怪我看你的手法有些不一样呢,”崔老院士笑着问道,“切脉为什么没学好呢?难道你原来不是学中医的吗?”
“我在大学里学的是西医,”方子明赧然道,“可是现在给人治病用的是中医,而且多半都是偏方,所以我的中医和西医理论基础都不太好。”
“有临床经验就好,”崔老院士安慰他道,“你还这么年轻,那些理论上的东西可以在以后再慢慢补。”
“我也是这么想,”方子明点头道,“所以我也抽空读了一些医学典籍,不过那些书一般都比较深奥,有些地方理解起来比较吃力。”
“这对初学者来说是正常情况,”崔老院士笑道,“因为随着历史的不断演变,古今的文字产生了很大的差异,再加上古代典籍中的某些医学术语现在已经不再沿用,所以现代人读古人的书总是有些吃力的。”
“可是有许多现在还在用的医学术语,如果对照古人的书看,也觉得很难理解,”方子明想了想说道,“就比如涩脉这个脉象,在《脉经》形容为细而迟,往来难,短且散,或一止复来,在《素问》中说是叁伍不调,而在《脉诀》中却形容为如轻刀刮竹,让人看了不知所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