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阿姮想做什么?”
楼彧见王姮目光灼灼,似是早有成算的样子,便柔声问了一句。
他太了解王姮了,对于她的事业规划,大概能猜到几项。
不过,他还是想听王姮自己说。
“开书院!”
王姮扬起小脸,这可是他们的老本行呢。
在河东的时候,就开创了一代名校——东山书院。
经过几年的发展,许多人或许都不知道沂州、河东在何处,却听说过东山书院的大名。
东山书院是楼彧、王姮的私产。
不过,在两人准备离开河东之前,便把东山书院捐给了沂州府衙。
现在的东山书院,不再是私塾,而是官学。
陆怀信这个沂州刺史,还亲自选拔了几个官吏,专门负责管理书院。
王姮如今贵为公主,工坊、铺子等,自有下面的管事负责。
王姮不是真正的金枝玉叶,不好像其他的公主般招揽人才、插手朝政。
可就这么闲着,躺平做咸鱼,也不好。
倒不是“空度光阴”,而是人太闲,很容易生出事端。
才十几岁的小女郎,总要有事情打发时间啊。
在路上,王姮就曾经思考过这个问题。
她有几个想法,但经过反复衡量,最终决定“重操旧业”。
“我要在京城开办一个书院,就仿照东山书院的模式!”
王姮开书院,不只是想要打发时间。
也是尝到了书院的甜头——
在王棉的建议下,东山书院不只是教授弟子学习圣人经典、熟知科举科目,而是文史医术农工等百家杂学于一体。
书院门下,更是有自主建设的实验室、工坊等,以便先生、学生们进行教学、实操。
过去的几年,工坊研发了许多工艺。
玻璃,就是其中之一。
还有晒盐法,盐卤提纯,甚至是酿酒等等工艺,也都源自于书院的工坊。
另外,还有一些王姮隐藏起来的“大杀器”,也是工坊的结晶。
说句“改变命运”有些夸张,毕竟王姮本来就是金尊玉贵的世家女。
她的生活质量,只是略有提高,并没有因为工坊的“黑科技”而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但,王姮确实受益不少。
楼彧那儿,也得了许多便宜。
所以,此刻听到王姮说,想要在京城复刻一个新书院,楼彧意料之中的同时,也是赞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