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刘辩 > 第148章 陆俊的建议(第1页)

第148章 陆俊的建议(第1页)

陆俊觉得自己是有几分霉运在身上的。

早年间因父荫为郎官,久久得不到升迁的机会,更是被迫卷入了周晖的阴谋之中。好在他终于借着此项机会否极泰来,成为了一县之尊。

陆俊十分珍惜这个机会,他自知自己天资不足,是以在成为县长之后,凡能亲力亲为的,他都会去做,凡是辛苦琐碎的,他都任劳任怨。

皇天不负有心人,在陆俊的治理之下,观津县绝对称得上一方乐土,过去数年,冀州屡屡有乱,但观津县总能如风雨之下湖中的一叶孤舟,虽看着危险,却始终没有倾覆过。

陆俊觉得,以后,他面对天子,面对父亲,都有了底气。

观津县的政通人和,与他的治理脱不开关系。

光熹八年,陆俊再度接到了调令,他将入朝为议郎。

对此,陆俊是万分欣喜的,这意味着他这几年来的在任上的功绩被天子、被朝廷看在眼中,他迫不及待地向父亲送了信,然后收拾行囊,准备工作交接和去雒阳入职事宜。

然天不遂人愿,就在陆俊即将离开之际,冀州乱了。

朝廷新派的观津长还没上任,事急从权,恰好陆俊还没有将他的县长印绶交给安平国相,索性在与安平国相交流之后,决定先留在观津县,安抚民众。

上任以来这么些年,陆俊去过观津县中的每一个里,在他的安抚之下,观津县几无生乱。

即便后来新任的观津长到了,陆俊也没有第一时间离开,毕竟在他看来,接替他的司马朗虽然说身形高大,谈吐不凡,很有名气,还曾是个过了童子郎试的神童。

这么一想,陆俊心中忽然觉得有点酸啊,他既没司马朗有才名又没司马朗高大。

不过他倒不是因此而不放心的,在如今的陆俊看来,这样的人很可能会高高在上,未必能得到底下吏民的喜爱,具体还要看他怎么做。

恰逢此时,征西将军曹操领军至此,平定了乐安国及周边的骚乱,而陆俊在看到司马朗在安抚百姓的问题上并无疏漏之后,才终于决定离开观津县前往雒阳赴任。

陆俊觉得曹操很不错,倒也不是曹操在见过他后一直在称赞他,而是听说了曹操骑马意外践踏了农田,便将宝马送给了田主的事,又听闻曹操领军军纪甚严,麾下的汉兵和匈奴兵想要吃沿途的瓜果,必须得掏钱买。

还有他一直以来都很欣赏的刺史应劭,陆俊听说也都在称赞他。

什么兢兢业业、以德行抚人心、为长吏之表率云云。

倒让陆俊被夸得有些不好意思了,他真没觉得自己做的有多好,只是做了自己应当做的事情罢了。

在他离开之际,曹操和应劭两人虽因公事脱不开人,却也都派人来送别。

陆俊只觉得他们过于客套了,想来,这就是他们的修养吧!

路上,他才有心思去想一想,他在担任议郎之后要做什么。

议郎的本职掌顾问应对,乃是为天子提供建议的,在陆俊看来,他在观津县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依据朝廷的政令行事是主要原因,真要让他给出哪些建议,他一时之间竟然想不到。

虽没有明文规定,但陆俊好歹在雒阳当了好些年的郎官,知晓其中的一些约定成俗的事情,如他这般新拜为议郎者,上任之后总归是要写一份奏书的。

还是他身边的家中管事陆六提醒了他:“君子不是在做事的时候时常会面对许多麻烦与烦恼吗?不如就将这些麻烦整理出来?”

陆俊听了心头一动,倒也不是为了发什么牢骚,可是他在当县长的过程中的确发现了不少与他昔日当郎官时不同的地方。

这念头一动,他便在路上整理了起来。

原本,在陆俊朴素的认知当中,只要当长吏的人重视文教,以身作则,那么百姓们自然会景从。

但在实际之中,陆俊发现,真正能看到他以身作则行为的只是少数人,居住在县城之中的百姓还稍好一些,普遍有些见识,但在观津县,县城中人连半成都没有。

在很长一段时间,生活在乡里的百姓们见到他还是以畏惧为主,就跟百姓们畏惧乡里的小吏一般。

这又涉及到了另一个问题――小吏在乡里的影响力太大了,有秩、啬夫、亭长,管理着乡里的税收、断案、政令传达……而且,当初天子虽然命人重新整理了律法,并将之发往各县,但实际上,百姓们仍然缺乏对律法的认知。

他们对于对错的观念相当淳朴――这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没有问题的,但在一些情况下,这种无知却是致命的――诸如赋税的缴纳、徭役的服从、乃至于意外犯罪后应受的刑罚……=

可谓是小吏们说什么,乡里缺乏分辨能力的百姓就会信什么。

一旦这些乡中小吏同有见识的大族结合起来……不,不是一旦,因为很多小吏便出身于此,寻常百姓便只能任其摆布。

不过,就陆俊的观察,即便都是大族出身,但那些读过圣贤之书,通过了试举的小吏们表现得普遍会好上一些。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