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申论从60到80难吗 > 2 章(第1页)

2 章(第1页)

定终身,我们是有很多试错机会的。

就我2次上岸的感受来说,申论必须要复习,在备考时间有限的情况下,还要投入比行测更多的精力,因为它的回报比行测要大,师兄行测从68到72刷了不下5000题,但是申论从64提高到75,只精做了10套题,但是这10套题是我反复练习反复研究的,不是做一遍对下答案就放手了。一味背诵素材和范文。

很多小伙伴只盯着40分的大作文,觉得自己从小不会写作文,或者语文基础差(可以多问问身边申论高分上岸的小伙伴,有多少拿高分主要取决于语文基础文字能力,样本量足够大的时候,才更具备参考价值),我们认为只有拿下了这个重要板块,才能在申论上占到优势,其实这是一厢情愿,因为大作文在考场上很难拉开差距,想在一小时内写出一篇惊天地泣鬼神的文章,多少有些痴人说梦。

撇开这个认知,再谈备考大作文的方法,很多喜欢背素材和优秀范文,这里我们两个观点,一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维度的热点如此之多,你确定你每天背的东西能用上吗?更窘迫的是,你确定你平常背的内容考场上仍然清楚记得吗?

第二个观点,咱们喜欢学习优秀范文的文章结构布局和写作方法,但很多时候「优秀范文」本身并非考场「优秀作文」,因为考场作文的段落框架结构必须要契合命题人的潜在意图,只有写别人想让你的写的内容,才能拿到考场优秀作文的入场券,这一点我们在后面大作文篇章总分论点提炼部分会结合真题来详细分析。更让人纠结的是,一些范文在逻辑和表达上本身经不起推敲,形式上轰轰烈烈,但内核上值得商榷。

比如在2019年国考地市级中,题干是这样的:

给定资料5提到「跟着时代的大潮往前走,尽到我所有的力量,做好我要做的事情」,请深入思考这句话,自选角度,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

有的老师标题和分论点是这样:(摘自网络请勿对号入座)

标题:紧随时代潮流尽己所能做好自己

分论点一:紧跟时代潮流,要尽己所能,尽最大努力,攻坚克难。

分论点二:紧跟时代潮流,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

请注意看,两个分论点都是围绕如何紧跟时代潮流展开,意在阐述如何紧跟时代,分论点一和二的关键词分别是「尽己所能、尽力而为」「做好事情」,这两个层次我们仔细揣摩下,「尽力」和「做事」两个能在逻辑上完全分开吗?如果分不开,这样写,注定会导致分论点展开部分内容杂糅交叉,这是写作大忌啊。刷题不总结,也不会总结。

我们不能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只努力不思考,肯定不会有好效果。不能为了刷题而刷题,比刷新题更重要的是,把做过的每一道旧题研究透彻,透彻的标准是什么,就是能把题干和材料的每一个字词、答案加工形成的过程跟身边人讲出一二三来,没有模棱两可的情况,能说服别人的前提一定是自己真正搞明白了。

我们做一道题可能花30分钟,但是要去总结一道题,可能要花2个小时。

给身边人讲解的过程,就是深度总结的过程,我们可以尝试反问自己这些方面搞清楚了吗?

(1)要点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具体如何判断在后文「实战实操」部分以真题分析)

(2)要点为什么会用这几个关键词或短语来表述?

(3)为什么会舍弃材料中其他的表达?

(4)手边答案的一些要点不可取,依据何在?

(5)要点之间的逻辑层次是否梳理清楚?

(6)组织答案过程中,参考答案有哪些字是材料中没有的,这些自己加工的内容主要作用是什么?

(7)类似的题目有哪些?

(8)类似特点的材料有哪些,在材料要点抓取的时候有哪些共通的规律?

如果能跟第三者讲清楚,说明在要点研判答案加工上是有理有据的,那么我们遇到新题目就不会再发怵,这种输出倒逼输入的学习方法,有助于我们真正把学习中的问题搞清楚,把经验方法总结好。

后面第三章实战实操篇关于材料如何读、小题如何做,会有详细的解题过程,包括题干要求如何把握、材料如何理解分析、答案如何组织加工等,你看完后可以如法炮制,把这一点的方法论落到实处。

4。对押题抱幻想。

只要参加过考试,考前我们都会被网上铺天盖地的押题密卷信息轰炸,这是赤裸裸的噱头啊,为什么?

首先没有任何一家机构的命题能力能达到国考命题的专业水准,因为国考命题专家长年累月在机关中浸泡,无论是理解能力,还是思维能力,或是表达能力,都要高出机构老师太多段位(师兄在机关工作已到10年,但一些大文稿的起草,还非常需要处长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