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上哪一个人死了,地球都会运转,”萧权深深地凝视着他:“你死后,很多人将你当做一时的话题,会来议论你,惋惜你,哀叹。”
“可不到十天,对,连十天都不用,那些人就会忘了你,因为你只是一个茶余饭后的谈资。”
愣完之后的杨殊,一呆,谈资这两个字,彻底刺了一下他的心。
他呆呆地看着萧权,明明萧权才第一次见他,却似乎一眼就看透了他内心的想法。
句句到肉。
句句戳心。
倒不是萧权了解杨殊,他作为博物院管理员,对古人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还是有几分研究的,虽然不深,却也够用了。
古人有以死明志以死明志、以死进谏、以死铭贞这种做法。
想表达什么志向,死一死。
想劝诫帝王,死一死。
想表达自己对丈夫的忠贞,死一死。
总之,不少古人不把自己的命当回事。
这在古代就是叫做舍生取义,舍自己一次命,以来警醒世人。
在华夏,以死明志的人也有,但和古人的情况大不一样。
华夏多为战争、改革期间,那些人以死明志,的确振奋世人,比如戊戌变法的谭嗣同。
杨殊选择自尽,萧权大概能猜到是什么原因。
杨殊是不满。
不满什么呢?
杨殊辛辛苦苦念书,勤勤恳恳做人,却被一个牧云印差点压死。
杨殊绝望了。
他一定觉得,无论以后多努力、多奋进、有多高的社会地位,自己却指不定哪一天会死在文印之下。
这是大魏文人的宿命。
是文人无法逃脱的命中注定。
于是,他不满,他要跳井,他要以死明志,他要告诉世人他遭遇的不公。
他要世人为他扼腕叹息。
他要世人知道他有多委屈。
他要为天下文人鸣不平。
他是今年科举考试最有前途的秀才之一,他的死,一定能引起世人的重视。
结果,萧权把他救上来之后,给他来一句:没人关心你的死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