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如何准备报考公务员 > 2 章(第1页)

2 章(第1页)

表达什么意思。这里面就包含了对无关信息的删除,对修饰性信息的舍弃以及对核心要点的挖掘。同时,根据你手头有的材料、政策,给出最有效的解决方案!

所以你要干什么?第一个是信息提取!能不能在无关信息中找有用的?能不能用简单的语言把有用信息说明白?有的信息可能有用,但说得乱,说得碎。那么哪个词是无关词?哪个词是修饰词?哪个词是真正的重点?第二个是问题解决,这里的解决还是立足于政策工具之上。

这个时候我们再来看公考的题目,思考一下题目和上面场景的关联:

那么不好意思,上面列举的情况,已经涵盖公考80%以上的题目了。至于数学、常识什么的,你自己去查查,一共才几分啊?

因此,我会说,公考题再变,考的都是分析问题,把乱糟糟材料理顺结构,抓住重点的能力;以及,给出对策的能力。

绝大多数题目,是以这个能力为基础。

考官给你创设千万种情境、千万种社会现状,需要你做的却只有这一件事。

不被繁杂的背景情况所束缚,专注解决问题,才是一个公务员工作时需要做到的事。

没这个能力,你看到的题目是一堆乱草。你的学习是把这些草尽可能细分为很多很多的种类,越细越好,然后按照辅导书生搬硬套的一大堆方法,各个击破。

有这个能力,你看到的题目都是化简之后的树状图,根据题目问的什么,挑出有用的,就可以了。你看到的是一套化简后的试卷。

这样一切就对起来了,公务员考试并不是什么都扯,考官并没有偏题,你们都误解他们了。

在想清楚了这一点之后,

比如,晚上看看新闻联播,就可以思考一下哪些东西能拿来出题,怎么回答,这才是所谓积累的真正含义,而不是让你把新闻上那些领导讲话都背下来。

用这种方法预测公考题目,比相信那些押题的辅导班靠谱多了,你并不知道那些押题是从哪里编的,但新闻联播的内容来路清楚。

举个例子,比如「近期有人冒充国务院领导行骗。国务院参事室已经报警。」这个新闻。

下面是原文:

大家有没有听过「上官凤笠」这个名字?国务院参事室最近可是注意到了这个人,还专门为他发了一则声明,从措辞上看问题可不小。

以上就是这篇新闻的全部内容。读者看到这里可能就大致明白了,这不就是一个假装领导出来行骗的故事吗?以往还发生过冒充执法人员去企业索贿、冒充领导组团外出考察骗取地方政府接待等类似的新闻,套路都是差不多的。那么这则新闻在公考中会如何体现?

将上述新闻作为素材,在行测题中考察,在我们理解公考考的是什么之后,认为可能有三种出题方式:

例1:国务院参事室于6月23日()声明。声明中说,一个名叫「上官凤笠」的人()国务院参事、将军,牵头组织「幸福大中华」,声称该组织「接受国务院直管,现面向全国招收18岁至65岁会员」,向申请加入者收取「会费」。此外,「上官凤笠」还以国务院参事的身份赴某市政府()。

可以看出,上面的例题仅仅是将新闻作为了背景资料,考察的核心是词语的辨析。

解析:

例2:从网上信息可以看出,「上官凤笠」在2014年就陆续出现在网上,他冒充了「国务院参事」的身份。那么,真正的国务院参事是由哪些人来担任的?

解析:

那么这里给出一个类似的练习,请自己尝试一下:

练习1:记者联系到了参事室的工作人员,对方表示,6月20日前后,有群众发送邮件向参事室投诉「上官凤笠」组织「幸福大中华」一事。参事室于6月23日发表声明后就此事向公安机关报案,并且专门为此案投诉开辟了联系电话和邮箱,欢迎广大人民群众举报。

练习2:「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罪」,指通过非法途径,窃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证件,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对人民群众行骗,并造成人民群众财产损失的行为。以下选项描述的情形中,属于「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罪」的是?

上述材料实际上是在讲「有人冒充国务院领导行骗」这件事。在申论考试中,由于材料字数过少,不会作为整篇申论文章出现,但有可能作为材料之一,与其他材料结合出现。多项材料相互呼应,构成一套论述。

比如,有可能采取下面这种材料组合方式:

看到没有?!题目有可能把这篇新闻作为一个引子!同时给出当事人叙述,犯罪嫌疑人自述,公众舆论,公安部门的评论,法律人士的评论等不同角度的材料,围绕这个事,形成一篇申论题目!同时我们看到,在某篇材料中可能出现一个「升华句」,即结合材料内容提出一个观点。这种升华句一般会对应到两类难题上:

第一类:语句解释类题目。

比如:文中说到,「比犯罪更可怕的是不知道什么是犯罪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