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需求引领 > 2 章(第1页)

2 章(第1页)

p>

回到阿德勒的目的论,之所以这个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基石之一,是因为它的适用范围实在太广,人类大多数的意识行为的成因,都可以拿它来解释。

人一旦产生了某个目的,就会为之付出,而如果回报达不到期望,或者回报与付出不成正比,人会本能地继续为之付出,并且会陷入恶性循环,最终无法自拔越陷越深。

就举个简单的例子,王者荣耀。为什么那么多人对这个游戏着迷?是因为游戏机制利用匹配机制,让你的胜率保持在50%以内,以至于你赢了几把后,系统就会给你安排坑队友。

你对这游戏着迷的本质,就是你一开始就给自己设立了「要赢得游戏」的目的,并为之行动,一旦目的达到就会进入多巴胺状态,目的没达到就陷入负多巴胺状态。

其实仔细想想,哪怕你连赢十把,又能得到什么?除了浪费了大量时间外,你的存款会因此增加吗?不会,但你却无法自拔的重复它。

——这就是阿德勒目的论的强大,人一旦设立目的,就会本能地去摆脱目的达不到时的痛苦感,于是陷入了不断为目的服务的恶性循环,而这个目的本身不需要有任何实质意义。

再举个例子,不知道大家在网购的时候有没过这样一段经历:你看上了一个商品,其实你并没有太过迫切地想要买它,甚至你还会犹豫,会纠结该不该买它。后来你终于决定还是买下它吧,于是前去付款了,这时候你已经开始幻想把它拿到手上的感觉,但店家却告诉你,这东西太抢手已经卖完了,没货了。

这时候你心情怎样?有没发现更加需要这商品了?你比之前更加迫切地想要得到它,于是你去别的店家找,即使价格贵些也愿意买。

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你给自己设立了目的,你决定下单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为目的服务,开始幻想着如何使用它,于是现在你是处于多巴胺状态。但当你以为触手可得的时候,却发现没得卖了,你所幻想期待得场景不会发生了,于是你就进入了负多巴胺状态,为了摆脱它,于是你更加迫切得想要得到它。

同时,负多巴胺状态到多巴胺状态的这个过程所带来的「张力」,亦是「成瘾」的关键所在。我们知道,「成瘾」是因为某个状态没达到时处于负多巴胺状态,于是不得不渴求某个状态。但还有一种成瘾是针对从负多巴胺状态到多巴胺状态的过程本身。就如同在大热天极度口渴的状态下来一瓶冰可乐,所带来的快感是平常状态下喝可乐所远不能达到的。

例如上面提到的王者荣耀,玩家在输赢之间的负多巴胺状态到多巴胺状态的切换,就会带来极大的张力,而这就是玩王者荣耀的人成瘾的原因,使得他们不断地重复这一过程。

了解了这一点,你就会知道,那些看起来非常不合理的情侣,其实是非常符合这一原理的。

我先举个例子,这个例子是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里面的情节,别觉得说举电影作为例子会跟现实脱节,其实电影来源于现实,可以说导演非常了解女孩子的心思,毕竟导演就是个女的嘛,而且导演也说了,这是把她真实经历过的事情。所以我很推荐大家再去看看这部电影,会有很多启发。

电影有个情节是这样:郑薇(杨子姗饰)跟陈孝正(赵又廷饰)原本是近乎不共戴天的仇敌关系,而郑薇为了让陈孝正难堪,把他打的饭找个理由倒掉,被陈孝正狠狠地训斥了一番后,郑薇就发现自己喜欢上了对方,并找对方表白了。

很多人都觉得这情节是不是太突兀了,原本郑薇是对陈孝正恨得牙痒的,怎么就突然喜欢上了呢?其实这样的例子,你回忆下高中或大学时代,肯定有遇过,例如一个女孩怎么就跟一个经常欺负她的小混混好上了?原本争锋相对的两个人怎么就突然变成打情骂俏了?其实这个情节的安排,恰恰彰显了导演或编剧深谙心理学,我们解构下整个过程,你就理解了:

一开始他们是怎么结仇的,是因为陈孝正为了维护他的模型,把郑薇推倒了,郑薇气的发狂,一直要陈孝正道歉,陈孝正拒绝道歉。

后来在校园路上郑薇再次撞见陈孝正,要求道歉依然被拒。

其实在这里,郑薇已经产生了「目的」,因为她觉得自己被对方伤害,这就是一种付出,于是要对方道歉,这就是寻求反馈,只不过还没到喜欢,或者说到这里郑薇还没觉得这是喜欢的感觉。然而陈孝正依然拒绝道歉,也就是依然不反馈。

这让郑薇更急了,对反馈需求更加强烈,那她是怎么解决呢?选择做出伤害对方的举动,意图这样能获得心理平衡,她把陈孝正的饭倒掉。本以为这样就能心理平衡,然而,陈孝正的回应,让她陷入了更大的负多巴胺状态。

陈孝正是这样对郑薇说的:「我向你道歉,算你赢了,麻烦你不要再出现我面前,我不知道你想要干什么,你想玩,很多人喜欢陪你玩,但是别来烦我,我没有你那么多无聊的时间和精力,也没有条件像你一样可以把一碗饭随便浪费掉,你这样真的很令人讨厌。」

陈孝正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