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装努力的怪圈:人为什么会欺骗自己
高能量青年养成记:10个心理工具送给开学的你
每年进入大学后,感到迷茫的年轻人不计其数。
有人看着同班同学们每天早起占座,大一就为考研做准备,就想自己的成绩也不能落下,但对专业课不感兴趣,每天上课拍PPT倒是很积极,就是再也没打开看过。
有人看着舍友们在积极备考英语,为出国深造做准备,就想也多学学英语考个好成绩晒一晒,但跟着舍友早出晚归了一整天后,只记住了abandon,生动演绎了「一杯茶一页纸,一坐一整天」。
有人看着社团的朋友们在学校晚会上表演才艺,于是也想学一门乐器出出风头,但买回吉他后把玩了一个月,教学视频看了不少,就是一个音阶都没记熟。
这些人为什么会这么做,这不是假装努力、自己骗自己吗?
还真说对了。
从最开始设定目标,到过程中假装努力,甚至到最后挂了科、复盘分析原因,每个环节时,他们都在欺骗自己。
在恐惧失败、焦虑掉队的驱使下,他们陷入了假装努力的怪圈。
有些人在设定目标时就欺骗了自己,直接把别人的目标当成是自己的目标,其实自己只想表现得合群一些,根本没有想完成这件事。
从小时候起,老师和家长就会说,「一定要好好学习,考出高分,考上大学,出人头地。」
大人们给我们设立了共同的目标:好好学习,考好成绩。
但长大后,进入大学,老师和家长不再那样严厉地约束和督促我们了,这时候,我们的目标变成了什么呢?
也许就有人答不出来了。
学专业、学英语、学吉他,这些目标虽然都是好目标,但并不是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事情。只是因为,身边的人在做这些事,他们又没有想好真正想做什么,就从了众,把身边人的目标「据为己有」。
毕竟,人是社会性动物,谁都不想被身边努力的人落下。
有一个「假」目标,过程中的努力,也很难是真的。
身边人定下自己的目标时,想的是掌握知识或技能,这是一种掌握目标;而假装努力的人定下从众的目标时,想的是别被身边人看不起,这是一种表现目标。
如果把对成功掌握某些知识、某项技能的向往画成横轴,把对在测验中失败、给身边人留下坏印象的回避画成纵轴,那么他们就是右下角的「避免失败者」。
图1趋向成功与避免失败的坐标轴
…
图1趋向成功与避免失败的坐标轴
他们其实不喜欢学这些东西,并不渴望成功,所以不会真的努力——没必要呀;但又因为非常害怕失败,所以不敢真的努力——万一真的努力了还失败了,那不就显得自己很没用吗?
看清这个本质原因后,我们就会发现,其实在上大学之前,我们身边也有「假装努力」的现象,只是那时候外界约束很严,大家都很忙,所以没有那么容易发现罢了。
比如,同学们上课都记笔记,考试后都会抄错题集,但其中一些同学下次遇到课堂上的知识点、上次做错的题目,还是会错。这就是因为他们并没有想掌握这些知识,所以没有仔细思考;但又怕如果不这么做,老师会责怪自己,所以还是从众地记录下来,假装努力着。
这样假装努力会让他们内心舒坦吗?
其实也未必。
虽然有些假装努力的人会在朋友圈自嘲「又在图书馆睡了一天」,但同时,他们的内心可能也很紧张,毕竟他们也知道自己的「努力」不一定有效,会害怕之后的失败。
他们对失败的恐惧,归根结底是对自己无能的恐惧。
所以,在真的失败之后,他们还可能会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归因于任务太难、运气不好等外界因素,或者换一种方式继续骗自己,比如认为「这件事根本不重要」。
对失败的恐惧,真的会驱使人做出看似荒唐的事情。除了假装努力的人,图1中还有其他人也会有这样的想法,比如右上角的矛盾体,就是又渴望成功又害怕失败的「过度努力者」,与「假装努力」的人有不同又有相似,他们是真的努力了,但又会「假装不努力」。
这样,成功时,他们的成绩就更有价值,让人觉得「他有能力到不努力也能做好」;即便失败了,也能用「没努力」这样的借口打掩护,免得被别人觉得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