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高昌军营中爆发瘟疫的时候,李浩的第二封求援奏章已经到达兵部,上次因为李浩奏折的事情,兵部侍郎冉旭背了不小的锅,当时李承乾说没有收到李浩奏折,那他们兵部肯定要背锅啊,所以这次兵部侍郎冉旭收到奏折后先叫来兵部尚书侯君集还有其他朝中官员一起见证,然后又叫来长孙无忌,将奏折交给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看到奏折的时候很不开心,这不是把烫手山芋往他手上扔嘛,自己不接还不行,他无奈之下,只能去拜访房玄龄,二人一起去东宫呈递奏折。
李承乾看了奏折后,也很不开心,一个月前他压下了李浩的奏折,没想到现在又收到了李浩的战报,而且战报里还说李浩夜袭敌营,以一千人击溃高昌一万五千大军,这可是战功一件啊,理当重赏。
关键问题是李承乾不仅不想封赏李浩,还想弄死他,他脑瓜一转,忽然咧嘴笑起来:“这李浩果然非等闲之辈,竟以一千人击溃高昌一万五千大军,简直是我大唐神将,有他镇守庭州,孤便放心了。”
“殿下!”房玄龄蹙眉拱手道,“殿下,李诗狂固然有勇有谋,堪称神将,但奏折中言道,高昌从西突厥借兵五万,意欲一举拿下庭州,臣以为,此刻应当速速出兵驰援,迟恐有变。”
李承乾不爽地皱了皱眉,问向长孙无忌:“舅父,此事你如何看?”
长孙无忌稍微沉吟了片刻,便拱手道:“殿下,臣附议。”
李承乾闻言更加不开心了,他就不明白了,为什么这群人总是站在李浩那边,自己可是太子,大唐未来的皇帝,皇帝耶!他们明明知道自己恨李浩,却总是帮李浩,他很伤心,也很气愤。
然而再气也只能忍着,等自己真正坐上皇位的时候,再一个个地找这些人算账,不过那都是以后的事了,先解决眼下的事情再说。
其实长孙无忌也很无奈,他不想跟李承乾产生嫌隙,但又不能睁着眼睛说瞎话,否则李世民回来便饶不了他,他很想劝劝李承乾,让他暂且放下私人恩怨,国事为重,但房玄龄在场,他又不好说,况且,他了解李承乾的脾气,说了也没用。
于是李承乾挑眉问道:“那二位倒是说说,出兵驰援应派多少兵马,又该由何人领兵?”
房玄龄道:“此去庭州,近万里之遥,还要途径两千里沙碛,地无水草,气候异常,不宜大军出动,臣以为,可派凉州都督李大亮统兵两万,从凉州轻装出发,经长城,至肃州,过玉门关,两月便可抵达庭州。”
李承乾闻言暗暗佩服,这确实是驰援庭州最快的方法,兵马数量也相当适宜,毕竟是去守城,两万兵马足够了,房玄龄不愧为老成谋国之臣,对于政事军事都非常有一套。
但佩服归佩服,李承乾还是不太喜欢他的答案,因为他要李浩死,所以不能这么快就去救援,两个月虽然很长,但万一李浩撑到那个时候呢,那么李浩不就死不了了。
李承乾刚想反驳,忽然发现长孙无忌正在朝他使眼色,还轻轻摇头,由于长孙无忌所站位置在房玄龄侧后方,所以房玄龄并未发现长孙无忌的小动作。
李承乾虽然想弄死李浩,但一见长孙无忌又是使眼色又是摇头,知道肯定不好,虽然他最近对长孙无忌有点不满,但长孙无忌的能力和眼光他还是相当认可的,既然长孙无忌都给他暗示了,说明必定有原因,便转头问长孙无忌,道:“舅父,对于房仆射的提议,舅父可有什么看法?”
房玄龄拱手道:“回殿下,房仆射所提之法是眼下最适宜的法子,不过臣以为,张大亮执掌一府,政务繁忙,不宜统军,这行军大总管之职,应另选他人。”
“哦?”李承乾挑眉摊手问,“那舅父以为谁来统军最为合适?”
长孙无忌道:“臣以为,由兵部尚书侯君集担任行军大总管之职最为妥当。”
李承乾闻言点了点头,道:“既然如此,那孤明日便召集众卿于两仪殿议事,仔细商量一下出兵事宜。”
打发走了房玄龄,李承乾将长孙无忌内间,屏退左右后,问:“舅父,方才你朝孤使眼色,可是有什么话要说?”
“殿下已然领会臣的意思了。”长孙无忌缓缓道,“殿下,臣知道你恨李浩,但就算恨他,殿下也不能因私忘公,落人话柄,需知,还有人盯着殿下你的太子之位呢。”
李承乾心头一凛,不禁暗暗感慨:“还是自己的亲舅舅好,刚才是自己误会他了,其实他是向着自己的。”
一念至此,李承乾朝长孙无忌长身一揖,道:“多谢舅父提点,舅父,为何要将统军人选换成侯君集。”
长孙无忌悠悠道:“侯君集的女婿贺兰楚石……在你东宫吧?”
“没错。”李承乾点头,“贺兰楚石官拜东宫千牛。”
“哦。”长孙无忌缓缓道,“你若当真不想救李浩,可以让贺兰楚石传话给侯君集,侯君集会懂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李承乾闻言双眼一亮,好似发现了新大陆一般,愣了许久才欢喜拱手:“多谢,多谢舅父提点。”
长孙无忌似乎心情不大好,没有多说什么,转身就走了,当他走出东宫时,站在门口轿前,抬头仰望天空,满面惆怅低语:“李浩呀,你可莫要怪我,你不该得罪他,毕竟他是未来大唐的主人,得罪了他,你迟早都会走上这一步的。”
他说完长声一叹,摇了摇头,走上轿子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