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顺明免费共享农场 > 第四百七十三章 抉择之时 说打就打(第2页)

第四百七十三章 抉择之时 说打就打(第2页)

结果不管是南京镇守太监卢九德,或者是南京守备魏国公,又或是南京兵部尚书谁写信给刘宗周,他都是客客气气的回信婉拒。

结果自从崇祯十七年年初以来,这也成了江南的一道风景,南京这边每有一封请刘先生出来做官的书信,然后按照常例被刘宗周拒绝,刘宗周这在野大贤地声望就要跟着上去一步。

每次征召被拒绝,刘宗周的好友、门徒们就要四处的鼓噪造势,说是刘先生心忧这大明的政局,刘先生不出,这天下间又能奈何呢。

明白人都知道这些人为什么要给刘宗周造势,看南京这边的架势,是要请刘宗周过去主持大局了,隐约间有入阁拜相的意思,这一人得道可是鸡犬跟着升天的,刘宗周要是入阁拜相了,那大家岂不是要跟着入朝做官,荣华富贵。

原本大明朝廷的局势危在旦夕,太子朱慈烺也是小心翼翼,谁也没有想到局势在六七月地时候风云突变。

督师侯恂率领地大兵节节胜利,这大明朝廷眼看着就要中兴了,这朱慈烺一个小孩子,也不知道被谁撺掇,心想能尽快的把自己地班子建立起来,也对自己有很大的好处,既然南京城的各位贵人写信给刘宗周,他不来,如果是大明太子自己写信过去,这等身份地位,想必对方就不会拒绝了。

一直是自高身份或者是心中有怨气。不愿意入朝为官的刘宗周,在接到太子朱慈烺的旨意之后,犹豫了两天,还是宣布要去南京,南京给他预备的职位是南京礼部尚书,按照惯常的规矩,名义上这礼部尚书是各部尚书之首,等到南京开设内阁地时候。首辅之位也就跑不了的。

可这个时机选择的不对,按照他的门徒子弟的说法,怎么应该有再有三四轮的请刘先生出山的信笺,那时候再表态,才会让自己的声望到达最高峰,出去之后才是明显地众望所归的局面。

刘宗周也是知道要保密,可毕竟要和自己的亲眷和子弟也要有所解释,也就跟着两名亲信人说了这件事。

可自古以来。只要是你跟着一个人讲了,那个人也会把这个小道消息传播开来,到最后就是所有人都知道的局面。

当然,在颜继祖知道消息的时候,知道这私密的人还不多。大明继承人在南京,这等大事对齐国公的事业会有什么助益,颜继祖知道这个重要的消息,立刻是感觉到如获至宝。连忙赶来通报。

这次地接见,李孟脸上一直是带着笑容,山东巡抚颜继祖真是感觉到自己受宠若惊,齐国公不光是听的仔细,而且在临走的时候还多有夸奖重用的许诺,这真是让颜继祖高兴的了不得。

本来这颜继祖也是一方名士,朝廷里地俊彦,可如今眼看就是鼎革。为自己的谋算前程富贵,自然是失却了从容之态。

实际上,李孟知道这个消息要比颜继祖早三天,身为扬州首富的方家,盐商百年以上,在江南之地的势力盘根错节,也有无数地耳目打听,消息灵便无比。这个消息。方家同样是如获至宝。

还是方老三亲自送到了淮安府城山阳的清查司官吏手中,当日间李孟也写了封多有鼓励之语信笺回去。这方应孝已经是坐到了淮安府同知的位置上,也算是飞速的提拔,感恩戴德的很。

尽管李孟和这两位都是作出了很郑重的感谢和许诺,但对于李孟来说,他对这个消息并不怎么看重,无非是一个小孩罢了,如果大军过江,打败了他们身边的军队,他就算是再有什么名份,又能如何呢?

与这个消息来说,清查司这边通过灵山商行和京师那边的分号,却打听到了这样一件事,郑家在六月底地时候,派人拿着金银财宝进京活动,据说是郑芝龙盯上了福建总兵的位子,想要在兵部这边搞个任命下来。

听到这个消息的李孟,也就是苦笑而已了,一个人有办事的才能却没有看事的眼光,就是说这种人了。

郑芝龙好不容易通过给李孟运兵到朝鲜,把从前的芥蒂清除,建立了双方的亲密关系,差不多被李孟认可为旁系和附属了,却因为大明的一点胜利,急忙忙地又去钻营,诚然,郑家在福建地势力,差不多要比闽粤两地的官兵多太多,船只更是不用提,可这些实力,除非是泛舟海上,在陆地上不会比总兵拿到地更多。

何况以福建这样的贫瘠之地,能掀起什么样的风浪,完全是不堪一击,随着局势的越发明朗,已经到了让个人站队的时刻。

在胶州营控制的各处地盘之中,那些原来身兼胶州营和大明两处官职的人物,纷纷是辞掉自己在大明的官职,可这郑家却逆势而行,这除了糊涂,也实在是说不出什么来了。

按照李孟和孙传庭的谈话,李孟笑道:

“眼下局势到了这样的局面,即便是大明灭了闯贼,他又能如何呢,明明是大树将倒,可却还有猢狲抱在上面。”

不过这笑,差不多都是冷笑了,孙传庭对这件事却颇为看得开,笑着调侃道:

“郑家号称是海上霸主,想必也是自恃实力,或许他觉得至不济也是元末之时方国珍的地位,却没有想到自己错过了个沐英的位置。”

方国珍是元末明初起家的大军阀之一,在福建和浙江的海面上号称是海上霸主,在朱元璋渐渐得到天下的期间,态度也一直是若即若离,自以为可以在天下各方势力之中不断的投机选择获得最大的利益。

但最后却也只能是主动地投降明朝,被朱元璋封侯。算是善终,而沐英则是朱元璋的义子,从头到尾都是忠心耿耿,结果得到了黔国公,世代镇守云南,等于是藩王的地位,这彼此的轻重高低,还真是一目了然。

郑芝龙能做出这样的事情来。还真就是那句“或许有做大事的本事,却没有看大局的眼光”,在没有李孟的历史上,他投降清军,带着家当几百万两白银去往京师,结果被囚禁起来杀死……。

对于郑家地这个行为,李孟还真是不太当回事,郑芝龙这样的事情可不是做了一次两次。现在无非是调低他在山东系统内预留的地位,并且在登州那边向朝鲜运兵运粮的时候多加小心就是。

这期间有个后来被孙传庭记住笔记的逸事,两人用很轻松的语气说完郑家的事情之后,李孟感慨的拍了拍大腿开口笑着说道:

“在家呆地太久,髀肉复生啊!”

当年刘备在江东时候。太平安逸的生活过的太久,大腿上的肉变多,骑马不方便,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李孟当然不是刘备当时那种笼中鸟地心态,他只不过是太平太久,想要亲自领兵作战罢了。

孙传庭回答的也是颇为的巧妙,他笑着调侃回答道:

“国公这可是过谦了,大人将来的局面,又怎么会是天下地三分之一呢?”

崇祯十七年七月二十五中午,北直隶,永平府。滦州城,城头上。

“是河北总兵张大帅的兵马吗,大家都是大明的兵丁,何必要这般刀兵相见,彼此伤了和气呢?”

站在滦州城头垛口后面的滦州都司陶大勇在那里声嘶力竭的喊道,没人敢从垛口后探出脑袋看城下的情况,在永平府这边的人谁不知道山东的火器犀利无比。

这边大声地喊,可城下的仅仅有部队的口令和调动时候发出的各种声响。根本没有人理会城头的喊话。陶大勇看看身边这些战战兢兢的兵丁,心中的慌张更甚。猫着腰两只手互相搓弄,不知道如何是好。

“老爷,要不咱们先把那三门将军炮架好,万一事情有个不对,咱们也有个防备。”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