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绍宋在线全文免费阅读 > 同人11 绍宋御营军制及编制番号初探梦中仗剑天涯(第1页)

同人11 绍宋御营军制及编制番号初探梦中仗剑天涯(第1页)

前言:至建炎十年北伐,前军岳飞部4。5万,中军李彦仙部4万,郦琼部2。5万,王德部2。5万,后军吴阶部5万,左军韩世忠部4万,右军张俊部2。5万,水军张荣部1。5万,骑军曲端部3万,海军李宝部5千。

兵力详细考证如下:

第五卷第十二章《回应》,总编制额如下:韩世忠部从3万提升至3。7万;吴阶从3万提升至3。8万;御营中军自5万提升至6。5万,其中明确说王德部自1。5万提升至1。7万,郦琼自1。5万提升至1。8万,那么李彦仙应该是编制额自2万增加至3万,具体多少人不可详知;岳飞部自3。5万提升至4万,张俊2。5万不变,张荣1。5万不变,李宝五六千众不变;“曲端所领御营骑军从一万五千编制提升到两万”;后备军1万,在江南西道。

此时为建炎六年末,也就是说待扩军完成后,建炎七年初,御营员额共计3。7+3。8+6。5+4+2。5+1。5+2=24,共计二十四万整。

第五卷第三十七章《夏雨》扩军旨意清楚无误,到秋后,御营前后左右中骑水军,满额三十万众,且不包含海军。

扩军计划没有透露员额,但从后勤与各地征兵规模显示,绝大部分新增员额依然分给了韩世忠部、吴阶部、李彦仙部以及曲端的御营骑军。

第五卷第四十二章旨意,有诏,御营前军、右军、水军、海军,合四军九万整发河北。应该是前军4。5万,右军2。5万,水军1。5万,海军0。5万。

又诏,御营中军左副都统王德、右副都统郦琼、御营骑军都统曲端,即刻发本部全军八万依次向西。书中多次描写御营骑军全军三万众,取此说法,按骑军3万人,王德、郦琼各2。5万人计。

再诏,御营左军都统韩世忠、御营中军都统李彦仙、御营后军都统吴阶,合三路军十三万为河东方面军,以韩世忠为元帅,统一进发河东。其中单独给韩世忠的诏书,要其即刻发全军四万渡河。那么这里韩世忠部确认是4万,另外两家分配大概是吴阶部5万,李彦仙部4万(各自较第十二章增加约1万编制)。

第一部分:编制体系初探

一、传统四层指挥体系、置将法、亲卫体系发展脉络。

1、传统四层指挥体系:

北宋传自五代的传统四层指挥体系为都-营-军-厢,据《武经总要》前集卷1《军制》和卷2《日阅法》的记述,“大凡百人为都,五都为营(指挥),五营为军,十军为厢,或隶殿前,或隶两侍卫司”。但事实上并不会整齐划一。真宗时,已有一军辖十指挥的,有的军,下面却仅有1-2指挥(如云骑军等)。所以,军作为营(指挥)的上一级是确凿无疑的,具体员额却不必深究。国家博物馆藏有“神卫左第四军第二指挥第五都记”等铜印,表明了自都至厢的番号。

按上述,一都为百人(约数,下同),一营为四百人(骑卒)或五百人(步卒),一军为2000-2500人,一厢理应有员额两万至两万五千人,实际上很难达到。

实际上,北宋中后期,厢作为编制意义已经名存实亡,多作为番号标记或临时编组大军使用,如童公公的龙神卫四厢指挥使。

另,作为编制的军,与作为部队名号的军,并不是一个意思。作为名号的军,大致表明了该部队的来源(征募地)、编制特点(如带骁、捷等字则多为骑军)等。

2、置将法与队、部、将、军的新编制。

王安石行置将法以后,禁军形成了队-部-将-军的新编制。新编制中的“军”为一支军队分为前后左中右之“军”,非固定编制,即新编制实际仍只有队-部-将三级,作战时将若干将编组起来,再分为前后左右各军,另有选锋军等,各军战时委派一将担任统制官(此处可看出统制官非常设)。盖因陕西路为黄土高原地形,难以展开大军会战,后期宋又奉行结硬寨打呆仗的浅攻掘进风格,导致宋夏实际交战均以千人至万人规模为主,故不长设较大编制。

但将以下均为实际统兵且固定统属关系的编制。书中曾描述,吴阶就做过泾源路第一正将。但置将法应用地区非全部,至靖康前,仍与都-营-军-厢(此时名存实亡)并行。

新编制下,一大队基本与以前的大什同,约五十人,一部约二百五十人,一将统千人。

但按照神宗朝设想,将为一地设一将,编制也非固定数,非千人定额,当然后来没有实际执行下去,具体待考。

3、大将体制下的亲卫体系及阶级:

背嵬军体系(队-部-将-军)。

因为靖康总崩溃,军队失去中枢控制,自然演变为以大将为核心的军制,而大将为了确保控制军队,使得将领亲卫体系大肆膨胀,直至统军大将的亲卫高达一军(传统编制)之多。背嵬军作为韩、张、岳等大将亲卫部队,在得到朝廷认可后,最终在赵玖的统制官-统制部格外强化的背景下,获得了统制部的编制,与传统指挥体系重新结合。

4、统制官、统领官体系。

靖康后全国军事体系崩溃,上层军制混乱失效,为了抵抗金军,诸路州到处乱设制置使、经略使,对于乱世军头,不管是正规军残余,还是地方土豪、义军等,到处分发统制官、统领官,类似于现在非野战军体系的总队-支队-大队,统制官下辖员额不定,统领官下辖员额不定,一般以一部设一统制,如韩世忠出场就是统制,统制官下独立领兵就封为统领。统制官-统领官体系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后来御营体系建立,赵玖强化了高层军制中的都统与统制官的阶级区分,再结合下层体系,重新确立了基本阶级。基本将统制部员额数限制在2000-4000人(个别除外)。并追认统领官为正式阶级。

统领官阶层:御营军制建立后,除追认外,多以一统制部的副职或资深营指挥任命为统领官。实际上不属于军队编制体系的任何一级,但因为战场指挥权、亲卫体系,以及资历营指挥的存在,依然广泛存在,并且相当具有活力,并作为晋升统制的后备力量。

而更多的亲卫首领,则通过准备将-正将阶层与传统指挥体系下略显冗余的统领官相互转化流动。这也是统领官阶层具有强大活力的另一个重要缘故。亲卫首领想升统制,需出亲卫体系任统领官统带一营(或任统制部副职),获得战功后,在扩编中(或补任)升任统制。

二、绍宋中实行的军事体系

1、军制体系,改革与承认既定事实并存。

大致上,通过赵玖十年的权威压制与改革,基本上统一了上层军制。目前绍宋中上层所施行的,自上而下基本上为行军司(御营前后左右中军等)-统制部的编制。

中层军制,则并行指挥-都、将-部两套体系。

基层军制,因基层军制改革难度不大,且改动较小,与历史曾有编制基本相符,架空如下:步军均为都-大什-什-伍,一都105人;骑军为都-队-什-伍,一都65人。

总而言之,御营体制是一种靖康总崩溃后,赵玖为了控制部队,不得已结合历史发展进程(比如大将军制下亲卫体系泛滥、高层军制混乱),尽量制造出的一种兼有妥协与压制的复杂军制。

2、步军编制依据及战术目的:

因大将亲军多作为胜负手或主力部队投入决定性战斗或战役,故在此不做分析与说明。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