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点就足够了。
“吕教授,您认为,《明朝那些事儿》好在哪里呢?能否给我分说一二?”孟曦东这个时候才开始提出问题。
他不让吕泽林评价周超对《明朝那些事儿》的批判这么一回事,他只问吕泽林对这书的评价,而且是只问“好”在哪里。
这么说,问题就比较委婉,没那么尖锐。
吕泽林就好回答一些。
这是一个老新闻人的直觉性的狡黠。
吕泽林也的确马上做出了周超所需要的,对《明朝那些事儿》做了充分肯定,他认为,正如肖飞这声明上所说:《明朝那些事儿》它不是严肃的历史科研著作,它并没有拿出什么重要的历史研究成果。
但这个是不重要的。
《明朝那些事儿》这书写得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是很好的历史普及读物。吕泽林预言:这书绝对会大受广大民众的喜欢,会在国内刮起一股明史旋风,这是毋庸置疑的。
吕泽林还说,现在学术圈有个很不好的倾向:那些造福于最广大人民的著作,往往被认为是没有价值的,是没有深度的。
这算怎么回事呢?
难道写给人民看的作品,就没有价值了吗?我看啊!这是某些人纯粹的妒忌心在作祟!
吕泽林越说越是愤怒,话就说得不像刚开始所说的那么圆润,而是拉开了对学术界一些不正之风进行抨击的架势来。
孟曦东却是心里暗喜。
老先生怒了才好,自己能抓到更多一些猛料。
总体而言,这次采访吕泽林,孟曦东自觉还是收获颇丰的。他拿到了珍贵的吕泽林关于《明朝那些事儿》的表态。
这个表态是对这书的充分肯定!
吕泽林的这个表态跟周超的截然对立,形成鲜明的对比。
吕泽林不仅是周超的导师,还是历史界的泰斗,他的话比周超的,可要权威太多了。
孟曦东回到报社之后不久,他派出去的两路采访记者也都回来了。去街上随机采访市民的记者一共去了三个地段,随机采访了三十名路人。
这三十名路人中竟然有二十四人知道北大才子,青年作家肖飞近期推出了一部历史类的新书,还能说出书名来。
这些人显然都是天天看报纸新闻的,对时事很关注。
他们中又有十六人纷纷对刊登在报纸上的肖飞新书《明朝那些事儿》的部分章节表示书很好看很有意思很吸引人,如果书出版了,他们会选择到书店购书第一时间先睹为快。
这个比例是相当之高的。
而去北大采访的记者也带来了好消息:大多数受访历史系的学生出乎孟曦东意外的对肖飞的这部新书表示了很高的评价,大家认为:书还是很新颖的,这么写历史科普类的书籍是一种很棒的创新,能把历史写得如此轻松有趣,这不是什么人都能做到的。
总之,评价也是相当之高。
当然,也有少数几名学生提出了自己尖锐的批评意见,他们认为,肖飞写得这书深度不够,不太专业,北大历史系这么捧《明朝那些事儿》做法很不好,会让外界误会北大历史系的水平太俗烂,如是云云。
当然,这个意见完全可以视而不见的。
材料已经完全到位。
孟曦东觉得,自己完全可以炮制出一篇很棒的新闻了。(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