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汉末交州刺史 > 第303章 兄弟反目(第1页)

第303章 兄弟反目(第1页)

袁谭与袁尚,这对袁家的兄弟,曾是家族中的和睦典范。袁谭,作为长兄,比袁尚大了将近十岁,这种年龄的差异,使得他们的成长经历和性格特点都烙上了不同的印记。

袁谭,生于河南,长于河南,他的童年和少年时光都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度过。

河南的水土养育了他宽厚的性格和聪慧的头脑。曹丕曾称赞他“长而慧”,可见袁谭在成年后依然保留着河南人的质朴和智慧。

直到成年,他才随父亲袁绍北上,踏上了河北的土地。尽管身在河北,袁谭的心却始终留在了河南,他与那里的乡亲故旧保持着深厚的情谊,河南人的影子在他身上挥之不去。

袁尚,虽然同样生在河南,但他的成长却是在河北。

受河北社会的影响,袁尚的性格和思想与兄长袁谭有着显着的差异。他在河北的熏陶下,更多地沾染了北地的豪迈和刚烈。袁尚的成长环境,让他与河北的士族建立了更为紧密的联系,他的行事作风也更符合河北人的口味。

在袁绍服“六年之丧”期间,兄弟二人共同承担着家族的重任,他们的关系在这段艰难时期愈发紧密。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和经历带来的差异逐渐显现。

袁谭的河南情结与袁尚的河北风格,在家族事务的处理上产生了微妙的分歧。

尽管如此,他们之间的兄弟情谊并未因此破裂,而是如同一条细绳,在家族利益的牵扯下,时而紧绷,时而松弛,却始终未断。直到权力的诱惑和外界势力的介入,这条细绳才最终绷断,兄弟间的和睦也随之烟消云散。

袁谭与袁尚兄弟的决裂,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将原本紧密相连的家族纽带撕得粉碎。这场决裂的背后,隐藏着郭图、辛评、辛毗等“颍川帮”与审配为首的“新河北派”之间的党派斗争。

在官渡之战前夕,袁绍麾下的谋士们分为两大阵营。以郭图、辛评、辛毗为核心的“颍川派”,他们渴望早日结束战事,返回故乡颍川,以显耀家世,光宗耀祖。他们力主速战速决,认为只有迅速击败曹操,才能确保袁家的霸业。

而以田丰、沮授为代表的“河北派”,则主张相持,他们认为应当稳固根基,逐步消耗曹操的兵力,待时机成熟再发动总攻。这一派系的谋士们,深知战争的残酷,不愿轻易冒险。

在这场党派斗争中,审配这位河北人却站在了“颍川派”的一边。他支持速战的主张,因为这正符合袁绍的心意。袁绍同样渴望早日结束战事,巩固自己的地位。审配的立场转变,使他得到了袁绍的赏识,地位日益攀升。

然而,袁谭与袁尚兄弟的决裂,正是这场党派斗争的延续。袁谭倾向于“河北派”的稳重策略,而袁尚则受到“颍川派”的影响,主张速战。两兄弟在战略选择上的分歧,逐渐演变为家族内部的权力争夺。

最终,这场党派斗争导致了袁家的分裂,兄弟反目,势力渐衰。而在这场斗争的漩涡中,郭图、辛评、辛毗等人趁机扩大自己的权势,审配也因此在袁绍麾下崭露头角。然而,这一切都为袁家的覆灭埋下了隐患。

袁谭在南皮的大厅内,与青州别驾王修及一众旧部商议军情。王修将带来的支援情况一一禀报,袁谭听后,眼中闪过一丝坚定。

袁谭:“王修,你带来的这些旧部,让我深感欣慰。有了你们的支援,我相信攻克袁尚、审配指日可待!”

王修:“将军英明神武,我等愿誓死追随!”

袁谭站起身,目光扫过在场的众人,语气坚定地说:“诸位,今日我们在此起兵,就是为了讨伐那些背叛我父的人。我袁谭虽有一腔热血,但对那个偏心的母亲,却是寒心至极!”

部下们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回应。

袁谭情绪激动,继续说:“孤虽有老母,但她偏爱袁尚,置我于不顾。既然如此,我也只能给她留个完整的身体而已,其他的一概不管!”

王修劝道:“将军,亲情至上,切勿因一时之气,伤了母子之情。”

袁谭冷笑一声:“王修,你不懂。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亲情有时候也是一种奢侈品。如今,我只想为我父报仇,为我袁家正名!”

部下们纷纷表态:“将军放心,我等必定全力以赴,助您成就大业!”

袁谭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决然:“好!即日起,我们正式起兵攻打袁尚、审配,为我袁家讨回公道!”

馆陶战场上,尘土飞扬,战鼓声震天。袁尚骑在马上,指挥着军队与袁谭的部队激战。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