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汉末交州刺史叫啥 > 第246章 刘备逃亡(第1页)

第246章 刘备逃亡(第1页)

自古以来徐州就是公认的战略要地,"彭城之得失,辄关南北之盛衰。”它处在南北交界的位置,扼守在交通要冲,北可控制华北平原,南下可攻打江南,西去可以进中原腹地。

徐州物产丰富人口众多,容易征兵征粮。煤矿和铁矿是徐州丰富的矿藏。

汉代,徐州便因铁官的设立而名噪一时。皇帝亲自下令在此设立铁官,足以见得徐州在冶炼技术方面的重要地位。这些丰富的矿藏,成为了徐州军事实力的显着标志。拥有了徐州,就意味着掌握了制造武器的重要资源。在这里,就地取材,以煤炭炼铁,以铁打造兵器,战争中的胜利筹码自然多了几分。

正因如此,徐州成为了各路诸侯争夺的焦点。他们无不对这片富饶之地垂涎三尺。

毕竟,拥有了徐州,就意味着拥有了强大的军事实力,从而在乱世中占据一席之地。

陈群曾悉心劝谏刘备,指出接手徐州并非明智之举。他分析局势,认为徐州虽富饶,但四面受敌,易攻难守,加之各方势力虎视眈眈,一旦陷入其中,恐难以自拔。然而,此时的刘备,或许是因为对徐州的渴望,或许是因为对自身实力的信心,并未听从陈群的良言。

果不其然,不久之后,刘备在徐州的统治遭到了重创,最终丢失了这片土地。

陈群预见的一切,不幸一一应验。面对这样的结果,陈群心中或许有着无奈,也有着对刘备不听劝诫的失望。深知徐州之失非偶然,而是必然,陈群在这一事件后,选择了离开刘备。

陈群的离去,对于刘备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在这乱世之中,能够倚仗的人才本就寥寥无几,如今更是只剩下关羽和张飞两位兄弟。尽管他们都是一时之将才,但各自都有着难以忽视的缺点,这些缺点在日后成为了刘备事业上的绊脚石。

张飞,勇猛无比,对待士人能够礼贤下士,展现出其尊重人才的君子之风。然而,对待手下的将士,他却显得缺乏耐心,常常无故打罚,使得军心不稳。正是这种粗暴的行事风格,导致了他在刘备第一次失去徐州时的悲剧。

与曹豹的矛盾,使得曹豹转而与吕布暗通款曲,最终导致了徐州的失陷。而张飞的这一致命缺点,也终究让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至于关羽,他的骄傲则是他的软肋。

在守卫徐州之时,这一缺点尚未明显暴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在大意失荆州的事件中,关羽的骄傲自大暴露无遗。

他轻视敌人,高估自己,最终导致了荆州的丢失,这一失误不仅使得刘备失去了重要的根据地,也使得关羽自己的英名受损。

关羽和张飞的这些缺点,虽然在当时并未完全显现,但它们如同潜伏的隐患,随时可能爆发,给刘备的事业带来不可预料的打击。刘备虽然深知两位兄弟的不足,但在这人才稀缺的乱世,他又能倚仗谁呢?这份无奈和忧虑,或许只有刘备自己才能体会。

刘备第一次入徐州时,原本支持他的徐州世家,以及臧霸却被曹操拉拢过去了,无法成为刘备的助力。

徐州世家中的领头人陈登被曹操委任为梁国相,把监视和抵挡袁术势力北上的重任交给了陈登。梁国地处要冲,北接兖州,南邻淮南,是阻挡袁术北上扩张的咽喉之地。

除了陈登这样的领头人物,还有众多世家名士,如徐宣、王朗等,他们都是徐州的精英,才智过人,声名远播。曹操在征讨四方、广纳贤才的过程中,也将目光投向了这些徐州的杰出之士,纷纷将他们纳入自己的麾下,委以官职,以期共同开创一番伟业。

徐宣,字宝坚,温文尔雅,治政有方;王朗,字景兴,博学多识,辩才无碍。

他们在曹操的赏识下,分别被任命为郡守、长史等职,各展所长,为曹操治理地方,稳定后方。徐州的世家和名士们心中明了,曹操乃是一代雄主,跟随他,才能有光明的前途,才能在乱世中立足。

在这股风潮中,徐州的世家和名士们纷纷表态,他们清楚地认识到,曹操的势力如日中天,而徐州的未来,已经与曹魏政权紧密相连。至于那位曾经入主徐州的刘备,那个自称汉室宗亲的男子,如今在他们的眼中,似乎已经变得模糊不清。

“刘备是谁?”在曹操的光环下,这个问题似乎显得不再重要。徐州的世家和名士们更愿意将目光投向现实,投向那个能够带给他们安定和繁荣的曹操。

刘备亲自率军在徐州城外的平原上与曹军对峙。清晨的薄雾中,曹操的大军如同一条蜿蜒的巨龙,缓缓逼近。号角声震天响,战鼓声激荡人心,两军很快便陷入了混战。

刘备身着战甲,手持双股剑,英勇地冲杀在阵前,试图激发士气。他的剑锋所指,曹军士兵纷纷避让,但很快,曹军的阵势便调整过来,如同铁壁一般坚固。

战场上,刘备的军队虽然勇猛,却难以突破曹军的防线。

箭矢如雨,刘备的士兵一个个倒下,鲜血染红了土地。战马嘶鸣,尘土飞扬,刘备在乱军中左冲右突,却始终无法找到突破的机会。他的身边,亲信将领相继受伤,士气逐渐低落。

就在这时,曹操派出了一支精锐骑兵,如同利刃一般直插刘备军队的侧翼。这支骑兵如同疾风骤雨,瞬间撕开了刘备的阵型。刘备的军队陷入了混乱,士兵们四散奔逃,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

刘备眼见局势已无法挽回,心中充满了无奈与悲凉。他知道自己必须撤离,否则将全军覆没。

在一众亲兵的护卫下,刘备艰难地杀出重围,踏上了逃亡之路。背后的徐州城,渐渐消失在视线中,留下的只有战场上空的硝烟和哀嚎。

夜幕降临,天空中的星星如同刘备心中的希望,遥远而微弱。他带领着残存的亲信和士兵,趁着夜色悄悄离开了战场,踏上了北上的征途。他们的脚步沉重,心中充满了对战死的同胞的哀悼和对未来的迷茫。

沿途,他们小心翼翼地避开曹操的追兵,沿着曲折的小路和荒野前行。饥饿和疲惫时刻伴随着他们,但刘备不敢有丝毫停歇,他知道曹操的追击如同悬在头顶的利剑,随时可能落下。

经过数日的艰难跋涉,他们终于来到了黄河岸边。波涛汹涌的河水仿佛是天地间的一道鸿沟,分隔了生死,也分隔了过往与未来。刘备望着对岸的河北,那里是袁绍的地盘,是他最后的希望所在。

在夜色的掩护下,刘备一行人找到了一只小船,悄悄渡过了黄河。船上的每一个人都沉默不语,只有河水拍打船舷的声音在寂静的夜空中回响。渡河之后,他们继续北上,穿过了一片又一片的荒野和村庄。

袁绍端坐在营帐之中,审视着这位风尘仆仆的客人。

刘备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语气诚恳地说:“袁公,我刘备一介草莽,因天下大义,投身于抗击董卓的义军。然而,命运多舛,屡遭挫折。如今,我带领残兵败将,特来投奔袁公,恳请袁公收留,共谋天下大事。”

袁绍微微点头,语气平和地回应:“玄德公,你的事迹我早已有所耳闻。你忠诚于汉室,勇敢抗击逆贼,实乃忠臣义士。只是,我袁绍为何要庇护你,助你成就大业?”

刘备诚恳地说:“袁公,我并无他求,只希望能为汉室尽一份绵薄之力。如今,天下大乱,百姓苦不堪言。袁公雄踞北方,兵强马壮,若能与我携手,共同抗击逆贼,还天下一个太平盛世,那便是刘备此生最大的愿望。”

袁绍沉思片刻,眼中闪过一丝赞许,道:“玄德公,你的忠心可嘉。既然如此,我便收留你,共同谋划天下。但愿你我能齐心协力,共创辉煌。”

刘备激动地俯首拜谢:“袁公大恩,刘备没齿难忘。日后,必定肝脑涂地,为袁公效力!”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