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秦皇汉武唐童现代留学日常28 > 2730(第1页)

2730(第1页)

第27章秦王思,汉武令

与刘彻同样,嬴政也没有避人,回来自如的让人更衣后,同样收了自己准备的帛书,坦然从玉玺空间中拿出一本笔记本,打开。

前些日子落下的笔迹便印入了眼帘,写在最上的乃是:分封。

与刘彻之世相去不远,两人之间可交流处颇多。但与刘彻相比,赢政有更幸运亦有更不幸运之处。

刘彻一世生涯,只到晚年生出波折,然而身后托孤,又有个曾孙继业,这是他的帝王手段高超,也不得不说是他的运气。

但如此一来,他回去之后,与制度上其实很难做什么大动作。后世之制可好?也未必,两汉尚且享国四百零七年,后世哪一朝能比得上。

至于他们所去之世,首先,看了中学课本之后便知,生产力未达,强学不是好事。其次,他们也不想学。

开什么玩笑,他们是君王,是天子,为什么要学那时之制?自己灭杀自己,他们可没那种觉悟。

不过仅仅是浮光掠影的读了那时的书,他们也看明白了一些事。万世一系,大概是真的很难做到了。而强行加快历史进程,也往往会受反噬。西汉之时,经几代英主巧妙制衡,各方势力达到了平衡,才能维系到西汉之末。

如果在刘彻那时就破坏了这种平衡,又没能建立起新的平衡,时局会怎么发展就不好说了。

用科举吗?士绅阶层与帝王分权乃至争权,看一看后世王朝,教训也是不少。

能做到万世一系的有吗?也有的,但他们瞄也没瞄过一眼那个岛上小国。地狭物瘠,没有可以参考的价值。

也有强行为百姓规定身份等级的朝代,只是那样的制度甚至没有经过行不通进而废除的过程,在执行的时候就已经自然而然的执行不下去了,反而因此带来许多隐患和麻烦。

这里是华夏啊,一个早在商周乃至更早的夏王朝时代,诞生于江河流域的文明就已经跨越山水进行交流的文明,那是很难像一个没有外力干涉的封闭小国那样运行的。

即使他们真的能做到,在遥远的未来,这个国家还将面临另一个文明挟科技之威的侵略,他们要做这样的罪人吗?

嬴政倒是不由得笑了笑,轻轻摇头,他们可做不了这个罪人。地理、人文、历史,共同铸造了他们的文明和生活方式,注定那样的“万世一系”不可能做到。史书上他的梦想,现在看来确实是显得狂妄了。

那么,汉武帝刘彻,你打算怎么做呢?

他们讨论过许多,但他没有问过刘彻会不会做点什么。因为他觉得,能与他一样有这趟奇迹之旅的汉武帝,不是一个顾及四百年社稷就畏首畏尾,不敢加以改变的庸人。

嬴政收回思绪,想着他的大秦。他的不幸在于,帝国尚未建立,已经知道身死后三年,天下倾覆。

而这倾覆,非止胡亥之荒淫无能,也非止赵高之乱政。至于李斯,他不过是想做个权相而已,与历来新君继位后的秦相无甚差别,不必放在心上。嬴政初始愤怒之后,隔了这段时间,已经能冷静地看待“身后”的人与事了。

就算他早早立下太子,选了一个“类我”的儿子,天下的危机也无非是延后,除非新君亦是后世可称“千古一帝”的人物,能生生解决这乱世余响,真正建立起大秦的统治。

在吸引了六国仇恨的大秦,没有从后世回溯的机会,想做到这一点很难,就算让刘邦来也不行。没有一个新的乱世将六国重新洗刷一遍,结束了这种仇恨,大秦就始终是个靶子。

嬴政看过史书中他的子嗣里不多的记载,并不觉得自己能幸运到有这么个储君。这方面他的运气跟刘彻是反的,一个幸运之极,一个倒霉到没话说。

不如他自己来。

看着自己亲书的分封二字,嬴政轻轻颔首。刘彻极力推荐分封之制,他记在了纸上,刘彻便以为他要用了,又详说推恩令,显摆了挺久。嬴政没跟他计较,也都做了笔记。

然而,他没有告诉刘彻,其实他还是没打算将子弟分封于六国。

祖龙之心,如钢如石,不可转也。

分封之下,又写二字:科举。科举之下,再有二字:教育。

他比刘彻幸运的地方,在于他已经知道,身死三年,天下倾覆。

既然已经是这个结局,那么还有什么可以顾忌的呢。

那就让“士”在统一后的大秦也找到出路,他倒是要看看,究竟有多少六国之士会真的忠于六国王室。

这还不够。嬴政神色冰冷。六国之“民”,可分为六国贵族、寒士、黔首。

他现在明白大秦的危机在何处了。于关中秦民而言,六国既亡,军功已经无处着落,重罚轻赏,便是秦人也觉吃力。

军功爵不能说崩溃,就嬴政快速翻阅过还未及深究的历朝史书而言,可以看到其实历朝也都在用不同的方式施行军功爵制。

说白了,还是天下纷争已久,虽然有个周天子在上,但六国之人一时之间还是很难认同秦的统治,不拿自己当秦人。秦人自己也同样不将他们当作国人。秦的一切制度在统一后出现问题,恐怕深究起来,都与此脱离不了关系。

六国贵族,自然怀念故国,且不用说;六国之士,当年可奔走诸国,一朝飞腾,于秦时却再无上进之路,自然也是愿反的;六国之民,虽怀故国之恨,但入秦为秦民,时日一长也就罢了,只是秦律苛严,原本历史中的他或许动用民力也多了些,再加上胡亥妄为,终于也是反了。

甚至是他的功臣们,在分封制深入人心的时代,也依然希望以前所未有的军功得到他们应得的封赏。

他并不小气,但功臣们也并不觉得自己要得太多。这无法苛责,本来就是时代转折期难以避免的碰撞。而大秦,就这样成为了转折期的祭品。

他不愿意成为奉于新时代的祭品,所以他也要给功臣一个折中的出路。

贵、士、民,同样被他记在纸上空白处,令他注目许久,将当时所思所想又重新梳理了一遍,看着“民”字上的红圈,再次肯定了自己的判断。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