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修桥铺路的名义送银子,县尊大人拿的是天经地义。
当然了,这三千两里能有多少是用来修桥铺路的,那就没人知道了。
万年县令知道,这是要跟自己平分那掌柜的赃款。
六千两的款子一人拿一半,非常合理。
而且,掌柜的其他财产,可就全都归衙门了。
条件合适,合作立马就达成。
万年县令笑眯眯的应下“拿到状子就过堂”旋即端起了茶碗。
陈然告辞离开,寻着专门做这等事情的讼棍,花费银子买了状子送入衙门。
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了,衙门里自有办法让那掌柜的将银子吐出来。
而且为了免除后患,那掌柜的想来要不了多久,就会在狱中暴病身亡。
陈然在大明世界里待了几年,早就将这些门道给摸了个清清楚楚。
花了三千两不重要,本就是计划外的收入。
重要的是,通过这件事情震慑住了珠宝铺的众人。
从学徒门子,到大匠账房。
铺子里的人,至少目前对新东家是恭敬的很。
哪怕陈然安排香菱这个小姑娘来管铺子,也无人敢于说风凉话,更加不敢有什么小动作。
杀鸡儆猴这一招很老土,却是非常管用。
都中城东,梅山书院。
书院之所以用梅山为号,并非是建在梅山之上,而是创办书院的是梅山先生。
梅山先生曾做过开国太祖皇帝的幕僚,立国之后做过几年的户部尚书,后来荣退就在京中创办了书院。
百十年来,梅山书院出过数十位进士,超高的上榜率,让全天下的读书人都趋之若鹜。
“学生年少之时于城外陈家村私塾就读。
”
“启蒙老师为锦修先生。
”
“天有不测,去年水患,陈家村被淹,锦修先生也不幸罹难。
”
书院书办是一位年约六旬老者,看面相就是饱读诗书之人。
听完陈然这添油加醋的讲述,感慨了几句“我与锦修也有过几面之缘,未曾想却已天人永隔。
”
说罢,拿起了陈然送上来的书信“既是锆山先生推荐,想来你也是有真才实学的。
书院这里有入学题,你且拿回去做题。
三日之后送来,考核通过便可入书院就读。
”
这与后世所谓名校推荐信差不多。
有名人推荐,又出得起学费,自然就能上得了好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