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永恒的风景”,有的是故乡,有的是曾经工作、战斗过的地方,对不少学子来说,大学校园就是他们“永恒的风景”。在毕业后漫长的人生岁月里,他们会时常回忆在校园的光阴,对于很多北大毕业生来说,未名湖就是他们心中“永恒的风景”。
这个世界上,没有比大学更充满“灵性”的地方了。
如果只是一棵普通的苹果树,不会有人愿意多看一眼。如果有人告诉你,牛顿就是坐在这棵树下,被树上掉下来的苹果砸到,然后发现了牛顿定律,你就会站在树下仰望,就会和这神奇的苹果树合影。
大学,遍布世界各地。普通的教学楼,操场,但如果有人告诉你,某某曾在这里的阶梯教室上过课,他现在是美国总统。你立刻会感觉很自豪,会问他当时是坐在那个位置,于是也想去坐坐那个位置。
难怪许多成功人士,不约而同地喜欢为母校捐款。母校,总是令远行的学子频频回首,在他们取得辉煌业绩时,他们会用为母校捐助的行为来抚慰心灵。
北大从学术研究上,算不上是世界一流大学。但她在历史上担纲大任,在无数校友的亲情回顾中,深情纪念中,这所历史近百年的大学,一直都是被人们崇拜的圣地,只要你有心,就能感受北大的脉搏和灵魂。所以,从教育参与社会变革,推进历史发展的角度,北大是实至名归的世界一流大学。
北大的精神,很多人说是自由、民主,那是因为北大“永远的校长”蔡元培先生曾经倡导包容与创新。北大的成名是从五四学潮开始的,在北大,延续着一种包容的教学理念。就像历史上人们知道的蔡校长包容异己辜鸿铭教授,力排众议聘用陈独秀为教授一样。几乎每个历史时期,北大都会出一些“奇才”,也有些“怪人”游走在校园,至少我们可以认同:如果这些奇才去了其他学校,大概率会被淘汰。
每一年都有校庆,但当一个大学一百年校庆时,它浪迹在世界各地的学子都会想回到校园,和校友们一起回首他们的青春。在编写纪念册时,人们多用溢美之词来表达他们对北大的崇拜,也都希望自己的同学被写进纪念册中。
但学文学的人都知道,文章有宏伟叙事,也有小品笔调。人们事实上对名人轶事更津津乐道。那些鸿篇巨制的正史往往被封存在学校资料库里,无人问津。而游走于文学与历史之间的传说却是在世俗的滋养下,日益繁盛。
总听到一句话,所谓“文人相轻”,似乎是贬义。其实,文人之间持不同政见是再正常不过的,他们能够各执己见,争论不休,恰恰说明他们同处于一个民主、自由的氛围里。为了迎接北大百年校庆,童教授被选为纪念册编纂委员会的成员,他近来也不时回忆起北大的往事,颇为感慨。他的儿子童稚,却总是一副不屑的表情,小芹在一旁看了,真替童稚捏一把汗。在家里,大哥对目不识丁的父亲总是毕恭毕敬的。
晚上,小芹从三食堂出来,迎面撞见童稚。
“一起走走吧。”童稚大方地邀请小芹。
小芹于是和他一起漫步在校园里,不由自主的就走到了未名湖边。
“‘北大老,师大穷,唯有清华可通融’,这话你听过吗?“小芹问童稚。
”怎么没听过,是我爸告诉你的?“童稚转头看着小芹。
”他们那一代人真的老啦,你现在是他的助手吗?研究生要读几年?你不会是想做个‘全北大‘(指在北京大学完成本科、硕士、博士的全部课程)吧?“童稚的语气里带几分嘲弄。
童稚见小芹不吱声,想想这小姑娘还这么孩子气,不禁觉得好笑。
”你就没想过出国去读书吗?“童稚问。
小芹的确有点儿不高兴了,童稚这些天总找机会和自己搭讪,她避之不及,但心里也想多接近他,不知为什么,第一眼看见他就有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他身材高大,个性都硬朗地呈现在脸上,强健的体魄,充满磁性的嗓音,让小芹恨不得把他说的每一个字都记住。可是他似乎藐视一切的思路真让小芹消受不起。现在他提到了小芹一直以来备受煎熬的话题,小芹觉得,跟童稚探讨这个话题倒是再合适不过了。
”当然想,可我一个学中文的,出去能干嘛?“小芹嘟囔了一句。
童稚身穿笔挺的西装,系着领带,脚上的皮鞋锃亮,一副绅士派头。他坐在小芹对面,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他滔滔不绝地讲述着自己在美国的经历,强调出国使他知道自己有多强。
童稚指着湖对面问小芹:“那边有个蔚秀园,想不想去看看?”
小芹想,好不容易有个位置,又跑去看什么园子,再回来位置一定被别人占了。
童稚似乎看出小芹有些不情愿,他于是说道:“我们家之前是住那边的,这么多年了,想去看看,看看就知道什么叫‘破败’了。”童稚说话时都不露齿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