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种眼睛,脸蛋,浑身都透着喜悦和娇羞,就连她们不懂成亲的人也能感受到。
跟闫珍关系亲近的小姐妹们会打趣两句,菱角三个算是凑数的。
院里摆桌子开席,菱角把雅儿留在屋中,她跟盼儿出去帮忙端菜。
第一波吃席的是亲近重要的客人,等他们下桌后,村里和一般关系的宾客才能轮到位子。
礼是叶青竹上的,一群不识字的人,是不会请记账先生的。
因为浪费笔墨写了,他们回头也看不懂。
或许有认识个一二三十百千的,但是换成壹贰叁可就不认得了。
乡下红白喜事上礼也有意思,取媳妇呢和嫁闺女是给粮食,生孩子办百天满月是鸡蛋白面,老人故去则给五谷杂粮和纸钱。
闫家请了侯老爷子,各家出门都称好了粮食的。
侯老爷子只需要记得谁家拿来多少,过后跟闫家一念叨就成。
这可是小村子的好处了,人家多了真记不住。
巳进了巳时,众人就开始等着男方来接亲。
村口专门安排了人等着,小孩子们嚷着跑来跑去传话。
巳时过两刻,村口已经能听到鼓乐之声。
上姚的人就是舍得花钱,除了大鼓小鼓外,一对吹笙的,一对吹唢呐的,一对镲。
热闹是真热闹,也一定贵!
闫家的姑爷牵着一头带了红布扎花的小毛驴,村口早有人去闫家报信。
村里的小孩子们疯了一样又跳又喊,围着鼓乐不肯走。
大姑娘,羞脸庞。
今日要认新爹娘。
好儿郎,莫慌张。
明年就把爹爹当。
……
媒婆头戴大红花,说着喜庆话。
待到吉时,给新嫁娘蒙了盖头,背出门去。
嫁闺女的心中有喜有涩。
女儿长成大人了,他们两口子挑了又挑,给她找个好婆家。
可过了今日,闫珍就是姚家的媳妇。
旁观的人赞叹好大的手笔,不怪闫老头两口子使尽了办法凑嫁妆。
新嫁女拜别爹娘。
姑娘落下离娘泪,不见亲娘心有凄。
自此踏上别家路,难再承欢父母膝。
燕北的规矩各不相同,且百姓之间本就礼节粗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