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万历时代历史详细介绍 > 第十章蛇乘雾终为土(第1页)

第十章蛇乘雾终为土(第1页)

万历四年,六月二十一日,乾清宫大殿。

大殿里正举行内阁会议,今天的主题就王实的进贡和纳土,商议出一个恰当的章程。

面对着李太后和各位内阁大臣,此时张居正侃侃而谈,继续言道:“国家兴亡,重在吏治;朝廷盛衰,功在财政。

我万历皇上登极两年以来,虽垂髫少年,却天纵英姿,决心开拓新政,当一位垂范后世的英明君主。这实乃社稷之大幸,苍生之大幸。

自前年京察始,臣每有建议,皇上都虚心采纳,并颁旨例行天下。正因为有皇上的全力支持,臣才能审事量权,揣情谋断。

且喜今日,普天之下,百端补治、清慎勤明的吏治新局面已经出现。这是盛世的好兆头,但还不是盛世。

因为,时下国家的财政,尚在非常艰难的境地。”

听到提及自己,小皇帝心中欢喜。他用崇拜的眼光看着自己的老师,认真体会每句话的含义。

在他的印象中,朱翊钧从来没有见到任何一个大臣如此意气风发地议论国事,游刃有余的掌控朝议。哪怕是已经大行的父亲隆庆皇帝,也远远不如。

趁张居正说话的间隙,身后的李太后插话问道:“如何扭转国家财政的困境,想必张先生早已运筹帷幄,成竹在胸了。”

“臣自隆庆二年入阁担任辅臣,就一直关注财政问题,”

张居正生怕说啰嗦了,李太后不太懂,尽量言简意赅地说道:“江南三大政,漕政、盐政、河政,都是财政,北边之屯田、茶马交易,也都是财政了。

天下田亩,额有定数,要增加财富,还是得有新的财源。

臣算过一下,关岛纳土后,如果按关岛每年进贡二十万斤铜,十万两白银和五千两黄金计算,相当于增加了半个江南的赋税。

换算过来,朝廷就多了一百二十多万两银子。这相当于一个蓟辽总督麾下十万将士一年的开支。

换句话说,如果朝廷接受王实的投献,则北方九边的军费几可解决一半,财政压力可大大缓解。”

“有这么多吗”李太后问。

“的确如此。臣认真计算过,误差不会太大。”

这话一出,众人也为之色变,纷纷向张居正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李太后也在低头盘算,仅此一项,朝廷一年就多了几百万两银子的收入。

张先生为天下计,方有此议,自己断不可因为别人拿祖制说事,而不支持他,何况这天下又攥在自己儿子手中。

计意既定,她便对张居正说:“张先生心忧财政,本是替皇上操心,哪一个想当英明君主的人,不想实现富国强兵的愿望

一个丁门小户的人家,打开门来尚有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件大事,何况一个国家?

手上没有银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咱看你提议的财政改革,就从改变王实这个外藩开始,只要能改善朝廷的税收,即使打破一些条条框框,汝等也不要有顾虑。

海外义民心系大明,咱们也不能让他们寒了心。旧港宣慰司本是成祖所设,今日重新恢复也算不上违背祖制。

对这些大明的忠臣烈士,品秩上可以参考九边镇将,给予适当的待遇。

张阁老,今日朝议后,你让户部和吏部拟条折子送给皇上,让皇上批旨允行就是。诸位阁老,汝等以为如何。”

申时行等人相互看了一眼,都没有言语。尼玛,你都做出决定了,懿旨已经下了还问我们,这不是脱了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算了,也算是件好事!付出几个微不足道的武职,加上天津卫一个码头,朝廷平白无故的多了这么大一笔收入。

如果真能兑现,这将大大缓解了大明财政,如此合算的买卖,何乐而不为?

去尼玛祖制,有钱才是硬道理。想通了这点,众人行礼:“太后英明,臣等并无异议。”

张居正没想到李太后竟然直接做了主,答应得这么爽快,事情办的如此的顺利。

他感动地俯身说道:“太后如此通情达理,臣惟有披肝沥胆报效皇上。

国家财政,无外乎开源节流。

一方面杜绝贪墨侈糜之风,另一方面针尖削铁广开财路,臣保证不出两年,财政拮据的状况,就会根本转变。”

“很好!有你这句话,咱就放心了,皇上也就放心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