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琮当然能理解黛玉的愤愤不平,自打朝廷推行义务教育,无论寒暑,黛玉都会抽出时间南北巡查。
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不曾停歇的工作。
那些厚重繁琐的账目,每一县的学堂建设,她都是要过目审核。
别人家的小娇娘不是讨论着头饰金钗就是绫罗绸缎,而她堂堂国朝公主,贾、林两家最宠爱的女儿,连最爱的诗词都抛之脑后,每日说着的都是朝廷公务……
如此努力,却在江南繁华地,被别人抢走了所有的功劳!
贾琮用柔和的语气安抚着明显气恼的小娇娘,将其轻轻拥入怀中,抚摸着她光洁柔顺的秀发。
“这也能理解,因为朝廷所作之事,是责任,是义务,慢慢的会被很多人认为是理所应当。
而这些豪商巨贾捐资助学,很多本身就是为了名声,要不然哪里来的刻碑立传?”
像魏文正公那样无私的人,整个天下有几个?
贾琮也不在乎商贾求名之事,但绝不允许朝廷一年千万两白银的投入才养出了幼苗,到最后被别人摘了果子。
“朝廷每年投入如此大的财力、人力、物力,他们倒好,花了点银子就想既得了名,又要抢走人为己所用?妄想!
”
贾琮冷笑一声后,又哑然失笑补充道:“不过说起来那些没脑子的人,他们既然愿意跟这些新晋的豪门巨贾厮混,那就去行商吧,朝廷不缺那几个所谓的人才。
”
能被一点点糖霜就被哄去的人,贾琮不在意,朝廷也不在意。
想想京畿那些公学培养出来的人才,争破头了要去回报朝廷,哪里偏远穷困就去哪里当夫子先生,这样的人,才是朝廷真正需要的。
经过贾琮这么一劝解,还真让黛玉的心中好受了许多。
两人在院中你一句我一句的探讨着义务教育推进工作中的得失,最后回了卧房躺在了床上,都还相互腻歪在一起,小声说着悄悄话。
小别胜新婚,江南初秋的夜晚也不见多少凉意,腻腻歪歪一个多时辰,最终大汗淋漓的两人抱在一块儿,满足而又意犹未尽。
第二天一早,贾琮又变得精神抖擞。
黛玉按照计划照例早起,告别了贾琮后便乘车出城。
她如今是朝廷正三品的礼部侍郎,又是国朝公主,扬州城的官吏的目光最近一直集中在黛玉的身上,恨不得这位女子中的传奇赶紧离开。
若她一直留在家里,贾琮很多事办起来终究不方便。
神清气爽的贾琮端坐中堂,思前想后还是让亲兵携带手令出发去了松江水师。
他不敢去赌江南大营的忠诚度,还是中枢直辖的水师更加放心些。
“三爷,派出去的兄弟回来了……”
大清早城门一开,早前安排去地方暗查的亲兵就赶了回来。
贾十一带着几人进来后,就听其中一人汇报了他在扬州、苏州、常州等地打探到的情况。
“三爷猜的不错,这些依靠海贸发家的家族,如今已经代替了当初西林党人、盐商以及那些走私起家的大家族,成为新的地头蛇……”
根据亲兵打探来的情况分析,这群先富起来的人,很快就勾结在了一起,想要垄断财富甚至权力,截断上升通道,好让自己的家族与历代世家一样,把持地方。
可惜,他们还是小看了儒教上千年来的影响力。
这些家族虽说拥有无尽财富,可江南仕林并非是铁板一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