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回到明朝做千户免费阅读 > 第54章 五寨堡手工工厂(第2页)

第54章 五寨堡手工工厂(第2页)

“大人,这民器作坊便是如此,您看,可还满意?”

从千户宅出来时,黄来福便去巡视五寨堡民器坊。

8月初时,黄来福吩咐刘天禄刘总旗将五寨堡的工匠们分为民器坊和军匠坊。军匠坊就在原地。而民器作坊则在离军匠坊一个不远的地方,原是堡内的一片荒地池塘,不过这里干枯了,便拿来建厂房。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里盖起了一个厂房,里面有场地,仓库,食堂等。专门打制五寨堡各个农场需要地各种水车,梨器等物。

里面有二百人,分为监管,管事,工匠和工人等,监管、管事和工匠的报酬会高些,工人略低。当然,民器作坊地各种奖励机制和各个农场一样的。谁不认真干活,都要受到惩罚。而干得好,就会受到奖励。

五寨堡民器坊由刘天禄刘总旗兼任管理,不过由一原军匠小旗孙天正担任管事,事实。这里主事地就是孙天正,刘总旗忙着军匠坊的事,一天到晚,就是忙得团团转。根本没什么时间来五寨堡民器坊转。

当黄来福带着几个家丁们进入这里时,只见这里的工人们正热火朝天地做着事,大家都是聚精会神,一些监管们,则是在一旁巡视,虎视眈眈地看着各人。事实上,不需要监管的监督,各个工人们干活都很努力。

五寨堡民器坊的工匠们。一些是由原军匠坊的军匠们分流过来地,这些人,现在大部分都是五寨堡民器坊的工匠,监管,管事们。

他们是对千户黄来福最感恩地人,又是最先体会到奖励机制好处的人,干得好的人,按计件的话。最多一人每月可以干到二石多的月粮。想起以前做军匠时。拼死拼活,每月只有二、三斗的月粮。家人饥寒交迫,每天都吃不饱,他们分外珍惜现在地好日子。

而其它的工人们,许多人是堡外各地地民户,或是各地来五寨堡地流民。这些人,或许很难有原先五寨堡军户们和军匠们对黄来福的感恩之情。不过在五寨堡民器坊严格地奖惩制度下,他们也只能是尽力干活。

而且比起以前一年到头死干都吃不饱的日子,现在在坊内,只要努力干活,就可以吃饱穿暖。再加上坊内的工匠时时向他们灌输各种危机感,什么今天堡内又来多少流民了,什么哪里又遭灾了,什么哪个地方又整村逃难了,如果不好好干的话,五寨堡有地是流民工人。

想想以前在家里的苦日子,现在的活总比地里轻松,每月又有保底的五斗月粮,只管让你和家人吃饱。而且干得越多越好,就奖得越多,所以各个工人们,都很珍惜现在的好生活。

当黄来福进入五寨堡民器坊内,各人只尽埋头紧张干活,没有人东张西望,更有许多人没有注意到黄来福的进入。只有一旁的管事孙天正看到了黄来福等人,忙迎了上来。

在孙天正的带领下,黄来福巡视了五寨堡民器坊各地,干活地场地,食堂等。说实在,这个民器坊有点类似后世的小工厂,很多地方,都很简陋,工人干活时都是在长长的大房间里,席地而坐,东一堆,西一堆,各人都是手工忙碌着。

不过此时的民器坊,在大明晋北地区,算是大作坊了,就算在此时的江南地区,象这种几百人的手工工场,也不是到处都有的。事实上,比起大明各地,大部分是家庭手工作坊,象五寨堡民器坊这种专门的手工工厂,已经算是很先进了。

而食堂,则和各个农场一样,就是一个大大地房间,摆着一些桌椅,由一些军匠家属们在这里经营,卖一些饭菜之类地,还有一些工人的家属也是在这里帮忙,每月挣一些钱花。

饭菜品种还是很多地,有面条,有米饭,有鱼,有肉,有青菜,胡萝卜等。不过黄来福发现了一点,就是相对军匠们,工人们都吃得很节省,尽量不吃肉,多吃饭,菜也只是打些青菜之类的。还有许多工人们出厂回自己租住的地方,和家人一起吃。

至于住房,五寨堡军匠们是在堡内有房子,虽以前是一些破房子,但经过几个月后,已经人人都基本修葺了一番。而一些工人们,则是要租住原五寨堡军户的房子,由于来五寨堡的商贾流民们越来越多,五寨堡的房价已是节节上升。

黄来福在考虑是不是修盖一些工人房舍,让这些工人们,有一些比较便宜的房舍住。而且以后,五寨堡的工厂只会越来越多,这工人房舍的事情,要提上事宜了。就象五寨堡各个农场一样,每个农场,就有一处屯丁房舍,供屯丁们和一些家属们居住,里面不收,或是仅收取少量的费用。

不过显然在堡内,已经没有地方建五寨堡民器坊的工人房舍了,五寨堡人越来越多,地方又太小,看来自己应该将五寨堡民器坊迁移到堡外去,而且以后有工厂,也应该放到堡外去建。

堡外的地方可说是应有尽有,适合建厂,就是有一点,安全问题。五寨堡靠近边塞,万一哪天,蒙古人来抢劫怎么办?除了加强自己的武力之外,看来,城墙,到时也应该扩建了。

看过五寨堡民器坊,黄来福带着满脑子的考虑,在管事孙天正的恭送下,离开了这个五寨堡第一家民用手工工厂,又到了离民器坊不远的五寨堡军匠坊。

这里有军匠军夫二百多人,相对于民器坊较为安静,这里叮当作响,热闹无比。军匠们正在认真打制着一些盔甲兵器。见了黄来福后,刘天禄刘总旗忙迎了上来。

黄来福问起了这个月的工作成绩,刘总旗言道这一个月已经打制盔甲三副,铜把手铳五把,腰刀和长枪共二百把。至于鸟铳,刘总旗偷偷地尝试了一下,一个月下来,经过努力,总算制成了鸟铳一门,试射后,质量不错。

黄来福点了点头,这个成绩已经不错了。依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上记载:“鸟铳原孔甚小,用钢钻钻之,一日钻寸许,至底为止,一月钻光为上。”

依明时的技术,鸟铳,俗称的火绳枪,制作是很不容易的,上面只是钻膛枪管的部份,光这道工序就要一个月。如果考虑枪管锻造,接合,扳机组等处理等其它工序,造一根鸟铳,总共大约要2个月时间。当然,有军匠上千人的话,熟悉的话,专门制鸟铳的话,可以平均月产40支,但是一批的流程至少要一个月才行。

黄来福道:“军器的质量一定要注意,决对不可有任何问题。”

刘总旗恭敬地应是。随后他又诉苦,说是库存的熟铁快用完了。还有制作兵器的各种原料,库存也不多了。

黄来福沉吟起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铁等原料,自然不要想造兵器。不过这铁,去向谁买呢?想想下大明的一些资料,此时大明民间经营铁的风气应该很浓厚。

依大明的铁器买卖制度,明初时,管理较为严格,大部为官营铁冶所,生产的铁绝大部分送往军器局和宝源局及有关官府手工业作坊。但宣德以后,官营铁冶所迅速衰落,大部分都停闭了,到万历时,连大明最大的官营矿冶所,遵化铁厂都破产了,取而代之的,是明中叶后广泛存在的各民营铁冶作坊。

这些民营铁冶作坊,经官府同意后,只要缴纳一定的矿课,就可以开采。也因此大明民间经营铁器的风气极为浓厚,哪里有铁出产,各地商人便用牛运输,运到各地去出售。明中叶后以运铁为生的人很多,许多人因此而发财起家。特别是民间许多家伙还偷税漏税,私自开盗铁矿,因此而暴富的,更是不计其数。

山西的盐、铁、煤等资源丰富,民间铁器的经营,也非常兴盛。

最后黄来福决定,一部分铁料,向义父那边购买,看他有没有库存,一部分,便看看五寨堡商人们,哪个有在经营贩卖。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