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明末乱世崛起百度百科 > 第459章 帝国五年发展(第2页)

第459章 帝国五年发展(第2页)

以前种地,那真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从翻耕到收获的所有时间,几乎都要待在田地间劳作,捉虫埋肥,除草防病。

现在不一样了,不仅耕牛、农具不用担心,还能使用肥料肥地,虫害病也有农药可喷洒。

唯一麻烦点的,累点的,可能就是播种了,尤其是水稻,需要人亲力亲为。

但《华夏日报》上,已经发表了机械播种水稻的文章,在未来几年会对百姓开放。

于是,从鼓励生育的计划发布的第二年,华夏帝国的人口,每年以大几百万的数字增加。

建国的第三年,铁路主干线连通华夏帝国各省,水泥路也完成了各府城的连接,前后消耗倭奴六百余万,占倭奴总数的一半。

剩下的倭奴,全部运往远东地区,对河流进行修整,让水资源更加平均,开垦荒地,让土地资源得到利用。

为了让倭奴更好的开发远东,王毅计划让倭奴过了几年“吃饱穿暖”的好日子。

等远东地区开发的差不多,倭奴便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另外,之前平定安南、暹罗、莫卧儿等地留下的壮劳力,也在新土地的建设上,消耗殆尽,好在道路的主干线已经完成,后续可以慢慢进行。

建国第五年,帝国政府下发支持商业的政策,对一些农产品进行减税或免税,鼓励商人将各地的特产,贩卖至华夏全国各地,促进经济发展。

电力方面,也已经完成了对府城、州县、乡镇的铺设,下一步便是将电力送到各村。

在王毅最为重视的教育方面,在建国第一年之时,就开始投入了许多心血和金钱。

之前从乡绅地主、世家贵族等人身上,得到的六亿两银钱,王毅全部投入到了建设学校上。

在建校的初步计划中,各省的省城,至少设立一所大学,中学、小学若干所,根据省城人口和经济来制定。

而府城也都有计划建立大学,但并非第一期建设,中学不低于五所,小学若干个所。

在州县,则计划建立不低于两所中学,镇上不低于一所中学,小学数量根据人口来定。

再就是乡下教育,若是大村子,则每个村要有小学,若是小村庄,则合并村子建立小学。

至于教师不够的问题,王毅只能让村干部暂时顶几年,额外给一份教师月俸。

崇祯年间建立的大学,这几年都在全力培养教师,每年有十数万人走向华夏帝国各处的教师岗位。

而这也让的那些读圣贤书的人,不仅失去了当官的路子,还失去了教书育人的机会。

于是,大明遗留的读书人,前往曲阜孔圣人庙中哭庙者,趋之若鹜。

衍圣公孔胤植和孔家族老们,以及一些大儒,认为护民军的行径与李自成等流贼无异,又不尊士大夫,绝对长远不了,所以一直坚持没有修“降表”。

如今五年时间过去,没有士大夫参与治理的华夏帝国,反而愈发稳定与富强,他们开始慌了。

喜欢明末:乱世崛起请大家收藏:(www。xiakezw。com)明末:乱世崛起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